
10月11日,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携带百余件产品参展。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旗下拥有中华老字号、上海品牌“敦煌牌”。2022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3198万元,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民族乐器生产企业30强中位列榜首。作为一家老字号企业,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如何在多年发展中保持领军地位?笔者实地探访其在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布展的“敦煌”展位。
结合经典工艺创新乐器外观
走入“敦煌”展位,立刻会被琳琅满目的华美乐器吸引目光:在一片“麦田”中,可以看到乐器上绘着梵高如火焰般绚烂的向日葵,高更花瓶中生机勃勃的花朵,莫奈清丽的睡莲和摇曳的鸢尾;在中国传统书画下,又能看到群鹤盘旋于古筝、二胡、琵琶之上;做给孩子的小小乐器上,绘有酣睡的小猫、采集音符的小刺猬,漂浮的五线谱也变成了轻盈的蒲公英……吸引许多观众俯身细看。不禁让人感慨,乐器不仅可以“好听”,也可以“好看”。
外观精致的古筝吸引观众俯身细看。李美慧 摄影
“好看”的背后,是中国传统工艺炉火纯青的应用。以“融贯东西”系列为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抓住英国国家美术馆世界巡展首发站来到上海的机会,与其开启跨界合作,这些乐器虽是从西方绘画中汲取灵感来源,制作工艺却尽显中国特色。例如,以梵高《向日葵》为设计灵感的古筝结合了刺绣工艺,以绣针作笔,用色浓烈又张扬;化用高更《花瓶》魅力元素的古筝则运用了成都漆艺中的雕银丝光技艺,阳光下宛如璀璨宝石镶嵌在古筝之上;等等。
据了解,目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平均以每年推出50余款新品,现拥有有效专利近300项,所推出的融合了青花瓷、竹刻留青、木雕、贝雕、景泰蓝、漆器、古典文学、名人书画等工艺和元素的“敦煌牌”民族乐器,已经进入了拍卖收藏界。
“我们希望我们的民族乐器不仅展示声音之美,也能展示中国工艺之美。”现场工作人员费小姐告诉笔者。
传承非遗技艺,探索数字技术
外观再美,乐器品质也是根本,而制作技艺的传承是品质的重要保障。“民族乐器制作工不是一般的工人,而是艺人、工匠、是文化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巩玲说道。
据介绍,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是该技艺的保护单位。目前,该公司形成了一批以上海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工匠、上海首席技师为首的工匠队伍,以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技术攻坚团队,一线在职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也有百余人,共同保障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也保障产品品质。
此外,笔者在展览现场注意到,众多乐器中,有3把琵琶是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而成。
展会观众在讨论3D打印技术制作的琵琶。李美慧 摄影
为什么尝试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乐器相结合?“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应用新技术方面努力,使用3D打印技术,一方面是考虑到孩子力气比较小,3D打印技术制作的乐器重量相对更轻,另一方面是3D打印材料也会使乐器的可塑性相对更强。”费小姐表示。
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发展策略
“我们民乐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厂从上世纪就制定了以文化为主线的发展策略。”费小姐告诉笔者。据了解,近年来,为了推动民乐发展,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策划开展了“敦煌杯”系列赛事、“敦煌国乐”名家音乐会、“敦煌大讲堂”名家讲座等文化活动;组建了新艺民族室内乐团——也是上海第一支职业民族室内乐团,乐团在国内外演出近2000场;创办了敦煌艺术学校,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出国门”的方式推广民乐文化;等等。
展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系列仿敦煌壁画的乐器,“因为我们品牌就是敦煌牌,敦煌飞天是我们一个核心文化元素,所以我们在仿制敦煌壁画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这里展出的是我们最新立项之后历时一年多仿制的51件乐器,吹拉弹打四大类都有涉及。”费小姐介绍道。
据介绍,此次展览展出的“乐鸣敦煌”系列仿敦煌壁画乐器,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在敦煌乐舞研究专家高德祥主导下从7000余件壁画乐器中选择而出的,在形制和结构上尽力贴近壁画原型,反映古代时期乐器发展的实际状况。其中,弹拨乐器32件,吹奏乐器10件,拉弦乐器4件,打击乐器5件,有利于中华乐器文明的传承。
曾小姐是一位民乐爱好者,平日在横店剧组做演员的民乐启蒙老师,此次特意从横店赶来上海参展,已经在敦煌展厅中尝试了多种弹拨乐器。
特意换上古风衣装前来观展的曾小姐试弹乐器。李美慧 摄影
“因为我平时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这次他们推出的敦煌仿制乐器我都是第一次见,所以今天来试弹,感觉很好。”曾小姐告诉笔者,如果未来几日没有工作安排,她愿意在这里多待几天。
头图为敦煌乐舞专业舞蹈家在仿敦煌壁画乐器前“打卡”。李美慧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