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标准日。10月14日,上海举办2023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现场,全国首批企业联合标准项目等一系列标准化创新成果在沪发布。
跑出上海标准化
创新发展加速度
按照新发展阶段要求,本市持续推进“上海标准”标识制度,紧紧围绕“四大功能”强化、“五个中心”建设、城市数字化转型、3+6产业发展、人民城市建设等全市重大战略任务,强化高标准理念、树立高标准品牌、推广高标准实施,努力使更多“上海标准”“上海方案”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参照系。例如,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环境分级规范是国内首个面向自动驾驶测试的道路评估与分级地方标准,在上海开放的926条1800公里测试道路范围内应用,并推广到深圳、河南、山西、安徽等12个省市及瑞典哥德堡等地区。助力上海引领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
2023年“上海标准”项目。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劳动报记者从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作为上海被授予“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权”后的首部标准化法规成果,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浦东新区制定的《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标准化创新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已正式实施。《若干规定》首次提出了标准创新联合体和企业联合标准的概念,并对《标准化法》关于企业标准的相关条款作出了变通规定。通过大胆探索和改革创新,更好发挥市场标准“快”、“活”、“高”、“新”的引领作用,努力构建制度优势,跑出上海标准化创新发展加速度。
打破瓶颈创设
企业联合标准制度
据介绍,《若干规定》实施前,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是市场标准供给的主要载体。在上海加速新赛道布局,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背景下,《若干规定》首创企业联合标准制度,打破原先市场标准发布主体灵活度受限等瓶颈,将标准发起制定主体从单一主体扩展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金融基础设施运营机构或者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将联合制定的对象从“其他企业”扩展到“境内外其他企业或者组织”,弥补标准在协同、跨界、快速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不足,实现标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可跨界、水平高、赋能新业态等目标,为市场提供更高效、更好用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工具。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贯彻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用好《若干规定》制度工具,主动靠前为有需求的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培育和发布了首批企业联合标准。其中《有源医疗器械可靠性管理能力等级划分》由医疗器械标准创新联合体发布,该联合体由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牵头,除6家企业外还联合了美敦力(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全球500强外资企业和高校组成。该标准提供覆盖产学研全周期的医疗器械等级划分准则,同时吸纳了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龙头制造商,是上海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的典范。
《若干规定》还进一步拓展市场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性,首次提出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自发形成标准创新联合体,共同制定企业联合标准,着力解决标准供给难以覆盖“全链条”的痛点问题,实现科技、标准与产业有效衔接和耦合互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牵头形成智慧酒店机器人标准创新联合体,该联合体由上下游专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消费等12家单位组成,共同制定并发布《智慧酒店机器人技术要求》。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酒店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10亿美元。该标准有助于从研发阶段就实现对产品潜在缺陷的快速识别与整改,降低售后故障率,推进酒店机器人标准在产业上下游标准布局、标准研制和标准应用的“三同步”,支撑本市酒店服务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若干规定》也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开放性和国际化。如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全球最大的钛产品全流程生产企业维斯博-阿维斯玛(VSMPO-AVISMA)公司共同制定《退火态Ti-6Al-4V钛合金棒材、锻件和锻坯》,该标准填补了国际规范上的空白,解决了大规格钛合金材料在国产飞机机身、机翼上的应用问题,提升国产大飞机的核心竞争力。
新型标准化
技术组织落户浦东
与此同时,新落户浦东的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元宇宙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也在主题活动上获得授牌。目前浦东新区已成功培育6个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其中3个创新基地,3个创新中心,覆盖了三大先导产业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6家组织自挂牌建设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以来,充分集聚标准化资源,有效对接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更快响应产业发展和经营主体的标准需求,以标准链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共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13项,团体标准55项,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批上海市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指出,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是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加强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本保障。《若干规定》提出,应构建浦东新区多层次标准化人才体系。近年来,浦东新区逐步打造智库、企业高管、高校、社会面等多层次的标准化人才生态体系,为重点产业培养精通国际标准化规则的人才。
头图:全国首批企业联合标准项目等一系列标准化创新成果在沪发布。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