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回声|外资企业持续加码对华投资,先进制造业成热门领域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3-12-20 16:19

摘要: 许多外资企业也纷纷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2023·回声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


“中国市场潜力大、发展空间广,推动我们在华业务实现快速增长。伴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我们能更敏锐地发现并满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耕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足,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积极因素不断积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今年以来,不仅众多跨国公司高管“扎堆”访华,许多外资企业也纷纷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未来他们将持续加码在华投资、深耕中国市场。


更多外资投向“中国制造”


上海浦东,一座6500平方米的全新厂房前不久在此落地投产——这是施耐德电气上海康桥工厂三期工程。该工程的顺利落成,意味着施耐德电气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空气断路器生产基地,整体产能预计提升30%,将加速推进中国和全球电力系统绿色低碳转型。


所谓空气断路器,又称空气开关,是一种电力保护设备。仅今年上半年,施耐德电气就陆续上市了针对风电应用、制氢应用的新款空气断路器、直流隔离开关等多款创新产品,均生产于上海康桥工厂。


“今年以来,我们持续加大在华投资,不断强化创新研发力度。”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介绍,除了上海康桥工厂三期工程,今年初,施耐德电气还在上海成立了“关键电源创新实验室”,助力数据中心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这是外商投资中国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不少外资加码中国制造业:特斯拉新建的储能超级工厂将在上海开工;丹佛斯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在天津投用;总投资20亿元的太古可口可乐(苏州)饮料有限公司在江苏昆山正式动工……一笔笔签约合作、一项项投资成果,彰显着外资持续看好“中国制造”的信心。


“近些年,中国制造业领域吸引外资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拉动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保持增长,增速明显高于总体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李大伟分析,一方面,中国的科技研发人员、技术工人及先进技术等优质要素禀赋日益凸显,吸引了不少跨国公司来华布局高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各种新产品、新技术等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也在显著上升。


“中国市场潜力大、发展空间广,推动我们在华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尹正说,“伴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我们能更敏锐地发现并满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耕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国近日推出更大力度的引资政策,出台24条稳外资政策措施,进一步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优化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等。


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石安就留意到了这项新措施。他直言,中国的制造业领域将全面开放,这向世界释放出了信号——这里将吸纳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思维。这样的开放需要足够的底气,显然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必然向高端迈进,这给罗克韦尔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前10个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增长32.1%


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 2023年1至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870.1亿元人民币。


分领域看,先进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9.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34.6%、14.8%。


外商为何青睐这些领域?多家外资企业表示,中国具备极高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生产研发等各环节提供了极大便利。


“近些年我们研发的多款高精尖产品中,有不少是融合全球资源和中国智慧的创新成果。”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我们不断推进创新研发,深化国产布局,已经成为拥有较多中国国产成果的跨国企业之一。”


据了解,仅在2023年,GE医疗就在北京落地了PET/CT分子影像产线,同时在四川成都投资建设了其在中国西部布局的首个精准医疗高端装备产业化基地。此外还与国药器械共同成立了医疗设备合资公司,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医疗大健康市场需求。


“我们位于安徽合肥的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投产,最大年产能可达35万辆。这不仅是一个生产基地,还将成为我们在中国新的研发和创新中心。”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自己对中国各地的研发潜力充满期待。


多家跨国公司积极看好中国市场


今年以来,包括特斯拉、摩根大通、苹果、通用、辉瑞在内的多家外企高管“扎堆访华”。多家外企以实际行动表示,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11月初成功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128个国家的3400多家企业参展,成交金额达到784.1亿美元;10月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形成了458项成果,中外企业达成972亿美元的商业合作协议……


作为拜耳旗下三大事业部之一,拜耳作物科学连续六年参加进博会。“进博会让中国的广阔市场认识了解了拜耳的作物品牌,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合作机会。”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蔬菜事业部总经理陈昕表示,“近两年来,拜耳作物科学也在不断加大在华研发力度,从原来的番茄和辣椒两大作物,扩展到如今的八种作物。”


就在今年,拜耳与北京市平谷区达成战略合作,拜耳投资逾千万元人民币在平谷区建设了其中国首个集蔬菜研发、展示和生产三位一体的运营中心。而在上海浦东,拜耳作物科学正将其再生农业项目进行落地。


当然,还有更多跨国公司都在积极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和期待——


美国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计划在未来10年内在中国新增500家门店和200家仓储配送中心;法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将其位于上海的中国区总部升级为北亚区总部,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中国招聘1000名研发人员;英国最大的快消品公司联合利华将其位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扩建为亚洲最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其在华销售额翻番。


此外,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业机构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将为外资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世界经济和贸易投资注入强大的动能。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2022年度外企百强发布,2...

上海为第37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

劳动时评|高质量招商引资,上海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