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路上美食店人气回升、“繁花套餐”抢订……一部热剧催火海派餐饮文化

黄河路上美食店人气回升、“繁花套餐”抢订……一部热剧催火海派餐饮文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陆燕婷 2024-01-04 18:19

一部热剧催火海派餐饮文化


“目前全满,等位!”随着电视剧《繁花》热播,黄河路成了热词。剧中的至真园,借鉴了黄河路现实中1993年开业的苔圣园。1月4日中午时分,苔圣园的堂食位已“一位难求”。黄河路上老牌的乾隆美食、粤味馆的人气也大有回升。一部热剧催火了海派餐饮文化。


《繁花》播出后,催火海派餐饮文化,老牌美食街人气回升(视频)。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周末、年夜饭几乎客满


“没有预制菜,都是新鲜现炒。位子要等,等多久还不知道,现在人气有点儿旺。”临近午时,黄河路凤阳路路口的苔圣园酒家一楼入口,一张简单的接待桌前围拢了不少市民游客,而一楼内侧的大堂已然客满。


而在苔圣园的一楼大堂里,“春节套餐”已挂出,有4-6人的1380元、8人2280元的平价年夜饭套餐,10人位的价格从2880元、3880元,12人份价格为4880元。适逢龙年,苔圣园还推出了龙腾四海的年会套餐,精美八小碟、热菜搭配全家福砂锅,配上枣泥发财糕,单桌的价格折后在1180至1580元。


剧里“一只龙虾就是一个机会”的台词为人们津津乐道,现实中,苔圣园的菜单上,大龙虾按时价可提前预订,波龙价格并不高。可黄油烹制、也可以虾胶焗的方法烹饪。工作人员表示,最近这段时间人气回升,平日里的午餐大堂位要从早晨10点半来拿号,目前周末特别是晚上的包间多数客满,年夜饭也几乎一位难求。


比邻苔圣园的,也是黄河路上曾经红极一时的“乾隆美食”,2024年是甲辰龙年,其招牌上方的龙印活灵活现也颇为应景。“大家突然都来黄河路打卡,热闹的时光回来了。到了晚上生意更好。”乾隆美食店内一工作人员告诉劳动报记者,径直向内走墙面上挂着具体的美食图片,一看便知可现点、现烧。


黄河路美食街人气回升。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再向前走,是黄河路上另一家颇有知名度的老牌美食店粤味馆。2楼大堂的靠窗位置坐了不少食客,窗外刚好以花为装饰,颇有应景繁花的味道。


打开菜单,招牌的黄油澳龙伊面、芝士黄油焗小青龙、蒜蓉开片蒸小青龙,元宝虾、笋壳鱼、东星斑,特色的糟香鲞鱼,牛肉可以是大份的“牛气冲天”,也可以是更为软嫩的荷兰牛肉……


“阿拉从乍浦路到黄河路,在两大美食街上都坚守了下来。现在来的都是老食客,晓得我们价格不高、菜品好。”粤味馆大堂负责人张女士告诉劳动报记者,目前的菜单还是6年前的菜单,当中仅有几道菜略有微调价格,几乎都是质价不变坚守老味道。”


粤味馆食客就餐,窗外“繁花似锦”。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推出应景的“繁花套餐”


与黄河路上苔圣园一街之隔的国际饭店,其西饼屋也是常年大排长龙,有传国际饭店顺势推出了“繁花套餐”。劳动报记者前往国际饭店2楼丰泽楼了解到,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目前国际饭店尚未推出相关套餐,倒是有不少老食客前来品赏,“吃的是情怀”。


实际上,近日,推出“繁花套餐”的是南京东路上的老牌和平饭店。和平饭店门前,电视剧的剧照已然挂起,一侧另设了一处拍照打卡点,市民游客可以进入内侧和剧中由上海演员胡歌饰演的“阿宝”合影。


市民游客在和平饭店,与《繁花》剧中人物“合影”。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劳动报记者从和平饭店8楼龙凤厅了解到,目前,“繁花套餐”的价格为1460元双人餐,另需加收部分服务费,已有部分市民游客提前预订并已品尝到了这一应景的新套餐。此外,和平饭店还推出了繁花下午茶,也得到了部分食客的响应。


说到菜品,据网传的一份和平饭店的菜单显示,菜名道道紧扣剧情:有“凤求凰繁花味碟”,还有由海参制成的酸辣汤品“三丝三味三种情”,“虾虾侬和蟹蟹你”是蟹粉水晶河虾仁,“年年有余双宝鱼”即蒜子烧鮰鱼双宝,“汪小姐心头爱”即甜酱排骨脆年糕,“范总的焖声发大菜”是清炒菜心焖香菇、“至真园今冬爆款牛河”即韭黄香干炒牛河,还有一道“夜东京新晋甜点”即腐乳泡饭冰淇淋。


和平饭店龙凤厅,有不少食客订餐。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网传的菜单八九不离十,但也不完全准确。我们会有细微差别的调整。”和平饭店龙凤厅负责人齐先生透露,目前已有食客提前预订并品尝到了这一“繁花套餐”,这几日预订电话也是络绎不绝几乎很难订位。“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因为喜欢剧情而来体验和回味美食,而非出于商业目的去推广。其它的餐食也同样供应。”


唤起回忆并打造城市新IP


“看剧时,好像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黄河路、乍浦路、进贤路,是海派餐饮文化独树一帜的美食街。”黄河路上,有不少老食客现场拍照打卡。


“苔圣园斜对面是杏花楼黄河路店,和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一样有人气。剧里还神奇地提到了淮海路上光明邨的熟食。海派餐饮文化集大成,地道的嗲味道值得大家来品尝。”也有食客表示,曾经同样红火的来天华酒家如今已改为了宾馆,不再做餐饮而为住宿有些可惜,新晋的小店中,如黄河路上有一家“花痴米线”,门前铺满花朵似乎寓意美食更新与城市相融。


市民游客打卡留影。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一部热剧,唤起了大家的记忆。特别是沪语版本,听起来很亲切。剧中的部分情节,是属于上海的记忆,也是城市商旅文融合发展的新机遇。”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教授向劳动报记者表示,是否可以借力《繁花》这把火,将美食文化深刻植入海派文化,梳理特色美食商业街区,其打造成为新的城市IP。


“文艺作品的打磨,呈现出海派文化。美食街的人气回归、老牌饭店推出的套餐,也是电视剧带来的人气和机遇。不必从商业角度去指摘其是否‘蹭热度’或是‘博商机’,而是让我们看到上海的文化魅力和人气所在,借势让更多人喜欢上海、来到上海,来品尝海派美食、感受海派文化。把优点放大,多一个爱上海、看上海的理由。”劳帼龄说道。


头图:黄河路上苔圣园,有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摄 影:陆燕婷

摄 像:陆燕婷

视觉编辑:陆燕婷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