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3月25日,上海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首批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正式揭牌”,在近日召开的上海未来产业创新大会上,市经信委技术进步处处长李宇宏表示,未来产业先导区成立一年来,上海瞄准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等五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内多家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目前,在多个重点领域,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正在加速推进应用落地。
“空中的士”明年商业试验运行
“我们的VE25客运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充电15分钟,航行200公里,已收到700架意向订单,说明市场对这款创新飞行器的期待与认可。”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总裁、合伙人黄小飞向记者介绍,公司自主研制的“空中的士”——VE25-100型客运eVTOL,于去年9月进入型号合格审定程序,这也是中国民航局华东地区管理局受理的首个客运载人eVTOL项目。
“eVTOL的成本只占直升机的1/4,噪声水平只有直升机的1/100,可以实现垂直起降,摆脱了对大型机场等基础设施的依赖。同时,电池技术的突破,也使得中长距离城际飞行成为可能。在物流、观光、城际交通、应急救援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黄小飞说,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有机会亲身体验这种全新的交通方式,“2026年,一旦取得相关证书,沃兰特将开启大规模的商用计划。按照公司规划,到时可进行客运载人项目的运行”。
今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低空经济领域最前沿的新质生产力代表,“沃兰特航空”已经成为了闵行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里的“新星”。而在科创氛围浓厚的闵行大零号湾,如沃兰特航空这样新质生产力企业正在积极拓展新兴赛道。
闵行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佳透露,2023年,大零号湾先导区内共有72个高校成果转化项目落地,60余家成果转化企业完成融资超50亿元,累计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12家,其中30家企业市场估值超10亿元。
“在大零号湾,目前已建成70万平方米空间载体,同时在建50万平方米。”她向记者表示,闵行正通过推进工业上楼,为新质生产力腾挪空间。
“人造血”明年初获人体实验数据
新质生产力中,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未来健康领域,上海康码科技研发出了D2P无细胞蛋白质合成技术,开发出全球首套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生物反应器,大幅提高蛋白合成效率,无疑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
在上海未来产业创新大会的展览现场,记者见到了这台外形酷似“大冰柜”的蛋白质合成器,“生物反应器是制造生物药的设备,如果把生物药类比作芯片,那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反应器就是下一代光刻机。”康码生物董事长郭敏向记者介绍,在生物医药领域,生产像抗体药、靶向药时,用传统方法合成蛋白,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8天,但用上这台设备,以无细胞合成技术,只需要按小时计,就能完成蛋白质合成。
“传统制造蛋白质的方法是用细胞培养,过程复杂耗时。D2P人工合成技术无需细胞,可以随意编码序列,直接从dna编码合成特定的蛋白质,使蛋白质的合成变得更高效,而且还能合成目前细胞里面合成不出来的其他大量的蛋白质。”他举例,比如无细胞合成人血红蛋白,俗称人造血,不受细胞的限制,没有血型之分无需配型,可以随需随用,为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市场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开发人类健康需要的创新产品。上海的人才和产业、金融政策优势,推动合成生物的快速发展。”郭敏透露,人造血的进展顺利,明年年初会获得人体实验的数据,之后将投入更广泛的测试和使用。
力争在“十六五”迎来集群爆发期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一年前,市政府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布局未来产业。根据上海的定义,未来产业就是可能在3到5年后成为“爆点”的领域。
经过一年发展,张江、临港、大零号湾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都基于各自的禀赋优势,形成了有特色的产业集聚。不少专家指出,上海未来产业创新“百花齐放”,一是由于产业根基深厚,由传统优势产业衍生的产业链和创新要素为未来创新的萌发提供先天“养料”;二是上海特别注重了对技术成熟度不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的侧重引领,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
记者获悉,近期,上海正式启动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聚焦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技术、新型储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探采、绿色材料和非硅基芯材料等九大重点领域,希望发掘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
根据上海未来产业创新大会上,市经信委介绍的政策工具箱,上海还将通过编制创新产品推荐目录,推动政府首购订购。同时会同长三角地区工信部门加强政策协同,支持场景开放、创新产品互认。加强未来产业投资专委会建设,引导各类创投基金向未来产业倾斜。
头图为全球首套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生物反应器,劳动报记者陈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