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5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饮料瓶材质碳排调查报告(2024)。
据介绍,为了解饮料瓶在碳排放方面的相关情况,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上海市消保委联合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双碳”实验室开展了国内首次饮料瓶材质碳排调查评估。此次调查涉及109个品牌、320件产品(含17件进口产品),其中PET类材质产品266件,铝罐材质产品54件,基本覆盖了上海市售饮料品牌。
本次调查由市场抽样测试计算和品牌方沟通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对饮料瓶样品进行拆解和称重,并参考国际和国内相关权威标准中的计算方式获取“碳排放理论数据”。二是就“碳排放理论数据”与相关品牌方进行技术沟通,综合企业提供的供应链碳足迹相关资料形成调查评估技术数据与案例。
调查评估数据显示,PET瓶每百克材质碳排量最低值与最高值差15倍;饮料瓶容量越小每百克材质碳排量越高,因此,购买大容量包装的饮料产品更为绿色低碳;此外,经过数据分析评估发现,不同品类的饮料产品在饮料瓶碳排放方面数据差异较大,调查结果显示,蔬果汁、咖啡饮料、乳制品和含乳饮料等高值品类的饮料瓶在PET材质克重上比同等容量的低值饮料类(如碳酸饮料、矿泉水等)材质克重高30%-68%不等。
整体调查评估数据结果。上海市消保委供图
与此同时,通过与奥乐齐、百事可乐、达能、光明乳业、康师傅、卡士乳业、蒙牛、名仁、农夫山泉、三得利、伊利、养乐多、元气森林、伊藤园等品牌方(按品牌拼音首字母进行排序)的深入沟通,也能了解到饮料行业在减塑降碳路径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显著的行动趋势。
本次调查发现,各大品牌积极用PET替代PVC,使饮料瓶更易于回收再利用。与此同时,由品牌主导的包装回收环保行动也成为行业趋势。铝罐类饮料在可回收标识的标注位置和规范性上表现更佳。
轻量化是对饮料瓶减塑降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各大品牌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手段。除了优化瓶身外,各大品牌也通过瓶身标签减少、瓶盖创新设计和集束包装等方式进行了许多轻量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部分品牌正在探索对较有潜力的产品进行挑选和碳中和打造,有部分品牌已切实涉足零碳饮料领域。
饮料瓶材质的减塑降碳需要政府、品牌方和消费者的携手推进,市消保委建议,呼吁行业头部企业公示饮料瓶材质的碳排放数据,帮助消费者了解不同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市场向着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建议国家加快批准rPET材质在食品级包装上的运用,促进降塑减碳。同时,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消费者组织、行业组织和头部品牌要携手开展面向消费者的环保宣传与环保活动,培养消费者关注瓶身材质厚度与碳排量等信息的消费习惯,倡导轻量化瓶身饮料消费新时尚。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