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核心产业瞄准500亿元规模,上海“飞”进了哪些赛道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4-08-28 14:32

摘要: 上海的“空中版图”正从想象变成现实,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落地速度越来越快。

低空货运、城市“飞的”、无人机送餐……随着近期《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出炉,“民航第一城”上海正蓄势发展低空经济,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日前,在跟随相关部门到沪郊探访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情况中,记者了解到,上海的“空中版图”正从想象变成现实,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落地速度越来越快。


无人机已实现货物冷链、药物运输


从位于金山的华东无人机基地出发,到徐汇滨江龙华机场,再到上海市民家中,无人机在3小时内可以把浙江嵊泗的活海鲜送到市民餐桌……在上海市金山区城市沙滩旁的水上平台,一架白色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丰舟90”从这里起飞,飞向大海那边的舟山群岛。在经过一个闭环的海上飞行演示后,这架“满载而归”的无人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稳稳降落在水上平台。早已等候在此的货运人员打开无人机的货仓盖,从里面端出了新鲜的舟山海鲜和桃花岛大黄鱼。


“丰舟90无人机载重10公斤货物时,能够航行120公里。”丰羽顺途上海负责人孙标对记者提到,该款无人机目前高频使用的场景是物流场景,“未来我们可以实现将活的海鲜从浙江省嵊泗县的枸杞岛直接运送到上海市民的家中,这个过程最快3个小时。”


如果是传统的海运+陆运,一份新鲜捕捞的海鲜从舟山枸杞岛运到上海一般只能“次日达”。但在今年5月,该公司成功完成上海金山华东无人机基地至龙华机场的首飞验证,该条跨海航线跨越了上海4个行政区,全程47公里只需飞行半小时,意味着产自浙江舟山的活海鲜经停金山,半小时后就能运抵上海市中心的徐汇区。


目前,“丰舟90”无人机执飞的舟山群岛—上海金山的跨海生鲜冷链运输服务,已经实现每天10个架次、一周50个架次的常态化运营。


除了运送海鲜等货物以外,无人机送药、送行李、送文件也指日可待。孙标透露,就在上个月,公司开通了上海首条跨江无人机送药航线,能够实现血液制品、紧急药物的快速跨江运输,航线全程8公里,无人机送药仅需数分钟。


今后“飞的”价格有望与地面快车相当


在位于上海金山的湾区高新区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一架2吨级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MATRIX1(M1)原比例验证机将于近期进行内饰组装。御风航空品牌市场公关副总裁岳婷婷介绍,这架M1验证机将在两个多月后的第七届进博会汽车展馆低空出行展区展出。


她介绍,该公司的M1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采用复合翼构型方案,拥有20个旋翼,最大载重700千克,可乘坐5人。未来将主要用于满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把两三小时的交通时间缩短到30分钟左右。去年10月,该公司的M1已在上海完成首飞,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eVTOL。


“目前实现eVTOL首飞的企业,全国有5家,其中有4家在上海。我们预计明年可以拿到适航证,正式开始商业化运营。”岳婷婷透露。


而对于“空中飞的”未来的定价区间,业内人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8月18日,上海开通国内首条跨省定点低空载客航线(昆山城航楼—上海浦东机场),以燃油直升机为载体,单程执飞价1600元。对于这一价格,岳婷婷认为,未来,随着上海“空中出租车”业务规模化铺开,尤其是像M1这样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大量入场,“飞的”降价空间很大。


“今后‘打飞的’的价格,有望与地面快车相当。”她说。


低空经济全产业链集聚


《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目标是: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对此,坐拥中国商飞总部、背靠长三角产业资源的上海已具备优势。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上海拥有全国70%的民用航空体系专业人才,集聚全国约50%的eVTOL飞行器头部创新企业。


不仅如此,从前端材料、航空器研发设计、到检测基地、商业应用,上海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低空经济核心零部件供应链的关键一环。上海石化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国内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也是国内第一家突破48K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的企业。记者了解到,御风未来的eVTOL已经用上了国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目前大型固定翼全货机大多使用进口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近年来,国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国产化48K大丝束碳纤维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更低的纤维生产成本、更高的复材产品加工效率等特点,在经济性方面更有优势。”上海石化碳纤维事业部总经理李鹏表示,若无人机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或零部件的商业化量产,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会促进低空经济产业进一步飞速发展。


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从无到有历时17年,目前已形成1500吨/年小丝束碳纤维、6000吨/年大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李鹏表示,“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我们已经超前做好了5年至10年的碳纤维产业布局,正加快推进‘大丝束+小丝束’‘高性能+通用级’碳纤维产品系全覆盖,聚焦能源转化、能源存储、低空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


根据今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到2027年,上海将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


头图为丰舟90无人机正在送货,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2025上海车展将于明年4月底亮...

9月27日开始为期四天,2024...

快递自动亮灯发声,上海菜鸟驿站取...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