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上的“烟火气",中外厨师共谱美食新篇章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4-11-10 11:40

摘要: 这场国际盛会不仅展示了全球美食的多样性,更是中外厨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11月9日,恰逢周末,第七届进博会迎来了客流高峰,食品及农产品展区不少展商大显身手这场国际盛会不仅展示了全球美食的多样性,更是中外厨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谱写了透着“烟火气”的美食新篇章。


30年烘焙师是进博的“全勤生”


1.1馆内人声鼎沸,面包的香气四溢,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拥有30年烘焙经验的资深面包师曹珉峰,身着洁白的工作服,正忙碌地向观众展示他的烘焙技艺。他不仅带来了法包、丹麦类等传统面包,还带来了今年研发的无糖低脂新产品,这些创新产品融合了罗勒、泡菜、梅干菜和橄榄菜等西餐元素,展现了烘焙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


曹师傅正在烘焙面包,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我们这次每天供应五六百份面包给顾客品尝,”曹珉峰告诉记者,他的团队每天提前准备了大量的冷冻面包产品,带到现场烘烤。“我们有一支由六七人组成的团队,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确保每一款产品的质量。”曹珉峰自豪地说。


曹珉峰的职业生涯始于一名船员。1994年,他结束航海生涯回到上海,因缘际会下进入了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面包房工作。从此,他便与烘焙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觉得这份工作有趣,没想到一做就是三十年。”曹珉峰笑着说道。


作为连续七届进博会的参与者,曹珉峰见证了烘焙行业的巨大变化。“每年的进博会都有新的展商加入,参观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消费者对烘焙产品的认知也在提升,他们不再只是追求甜度和奶香味,而是更加注重健康和口感的平衡。”他说。


在进博会上,他还经常找国际同行交流。他提到,“我的老师是日本人,平常我们经常一起探讨烘焙技术,互相取长补短。在进博会上有包括法国、台湾和日本的面包师,我们的交流不仅限于技艺,还包括对烘焙原料的深入探讨。”


外国厨师感受中西饮食差异


在今年的进博会食品馆,国际化面孔越来越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德国厨师顾问Alex就是其中之一。


Alex告诉记者,自己目前在雁荡路经营着一家小酒馆式餐馆,并以厨师顾问的身份帮助其他餐饮企业提升菜品质量和业务发展。


德国厨师Alex正在切羊排,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在谈及他在进博会的角色时,Alex兴奋地说道:“我很高兴能够第二次参与进博会,这次我主要负责现场烹饪制作牛排等肉类产品。我希望通过我的烹饪,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高品质的牛肉产品。”


Alex在上海已经生活了9年,对上海的国际化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上海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为厨师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我喜欢上海的多元文化和创新精神,这让我在这里的生活和事业都充满了活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在中国餐饮行业深耕多年,Alex直言中西饮食在牛肉消费上存在显著差异。他提到,中国人较少直接消费牛排,而是将其作为菜肴的一部分,并喜欢使用各种调料,“尤其是酱油。”他说,为了适应中国市场,自己调整烹饪手法,增加了亚洲风味的调料,比如味增、鱼露,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他自豪地说道。


Alex还观察到,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肉类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品质牛排和牛肉进口商。他强调,肉质的嫩度对中国市场至关重要,这也是他选择食材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牛排熟度的偏好上,中外消费者有着不同的选择,“中国消费者最喜欢七分熟,国外可能更喜欢五分熟或以下,但生牛肉塔塔却在中国很受欢迎,”他笑着说,“这种差异非常有趣,也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牛排的不同理解和喜好。”


透过进博会,展商、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接地气的“烟火气”,也能闻到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碰撞”后的香气。无论是本地师傅曹珉峰,还是跨洋而来的德国帅厨师,他们在进博会上的创新精神和对品质的追求,无疑将为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带来更多的活力和灵感。


头图为Alex正在现场制作羊排,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不限职业、放宽既往病症,"沪享保...

“剥蛋壳”神器技惊四座,史赛克去...

首设“智能仪器展示区”,宝洁携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