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经由桥吊远程操作,一只身披红衣的集装箱在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被稳稳抓起,精准吊装搬运到远洋班轮的甲板上。至此,2024年上海港第5000万标准箱(TEU)装卸成功完成,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纪录,并有望连续第15年居全球首位。
倘若将5000万个标准箱依次层层叠放,其高度相当于14600余座珠穆朗玛峰。“5000万箱级”超级体量的达成,也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跃上新台阶、踏上新征程。
“中国芯”助力港口效率提升
1978年,“平乡城”轮在上海港鸣笛起航,拉开集装箱运输大幕。从1978年的7951TEU集装箱吞吐量,到1995年首次跃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前20强,再到有望连续第15年居世界首位,上海港已是港口“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领军者。
“洋山四期开港的第一箱是我起吊的,它对我而言就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它出生、长大,如今羽翼丰满。今年,洋山四期有望冲破700万标准箱历史关口。”上海港洋山四期首席桥吊远程操作员黄华说。
与传统码头相比,洋山四期人员减少70%的同时综合效率却提高30%,且人均劳动生产率为传统码头213%。码头配备的“中国芯”不断升级迭代,助力洋山四期的装卸物流能力与效率均居全球自动化码头之首。
目前,“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已在国内外14个码头中得以复刻应用,秘鲁钱凯港正是其中之一。上港集团哪吒科技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黄桁表示:“相信我们的‘智慧大脑’ITOS通过优化升级提效,钱凯港一期项目的能级一定会超过原定远期150万标准箱的规划目标。”
据悉,继洋山四期和罗泾集装箱港区后,上海港的第三座自动化码头已在筹建中。未来,小洋山北作业区将新建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总设计能力1160万标准箱,预计2026年可形成初期产能150万标准箱。
水水中转量创历史新高
集装箱箱量的不断增长,彰显上海港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如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已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目前,上海港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港口连通度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不仅如此,上海港洋山港区已连续两年位列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榜首。
面对当前全球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上海港如何承压前行,持续增长?上港集团给出的答案是“一手携船司,一手挽港口”。
2024年,上港集团优化航线布局,提高中转效率,国际中转业务同比增长超2成,有望全年超700万标准箱。沿海捎带、国际集拼和上海港“9610”跨境电商等全新业务的试点推广,也成为了集装箱增量的新引擎。
同时,上港集团持续深化区域合作,已同包括长三角16个港口在内的22个长江沿线省市港口进行深度合作,整合内河驳船运营商10余家,强化了母港与腹地港航物流资源的协同效应。
港口集疏运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提供强劲动能。“今年,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预计达60%,创历史新高。2019年推出的海铁联运服务已实现常态化。目前,10余条海铁联运天天班稳定开行,今年运量预计突破9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约40%,辐射腹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介绍。
清洁能源加注量增长超7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不断刷新纪录的集装箱吞吐量,上海港在“绿色航运走廊”建设中也走在前列。不仅位列保税液化天然气(LNG)加注港全球前三位,还完成了我国首单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业。
此外,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已全面配备岸电设施,岸电使用率大幅提高,预计今年全年连船艘次和节电量增长将达250%和200%。同时,洋山港区打造成为全国首个高星级“绿色港区”,并逐步对码头大型装卸设备进行低碳化改造。
上港集团能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罗文斌介绍,截至目前,上海港已完成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125艘次,加注量73万立方米。同时,LNG加注服务呈常态化趋势,预计2024年上海港全年加注量将达45万立方米,增长超70%。在服务范围方面,近期有望实现从洋山港区向外高桥港区延伸拓展,实现上海港的全覆盖。
“2025年,上海港将实现绿色甲醇常态化加注。到2030年,我们希望实现LNG加注能力100万立方米,绿色甲醇加注能力100万吨的‘双百’目标。”罗文斌表示,未来上海港将增加LNG加注船和甲醇加注船数量,并推动储罐设施改造、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
头图为上海港第5000万标准箱装卸现场。上港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