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上个月,德国安联集团旗下的资产管理机构安联投资以2.84亿元人民币完成认购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约2.28亿股新股,成为国民养老首家外资股东。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金融市场有序开放持续推进,外资金融机构加速在华布局。眼下,更多外资机构获批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外资券商争相落地、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获批更多牌照。
合格境外投资者总数超850家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外资机构加码布局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年。
2024年1月,联博集团旗下外商独资企业联博基金获得证监会核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2024年3月,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券商渣打证券正式宣布展业;2024年10月,法国巴黎保险集团作为股东之一的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筹建,这意味着法国巴黎保险集团在中国保险市场实现了财、寿险的两端布局。
不仅增设机构,多家外资险企在华增资扩股。意大利忠利保险有限公司收购中意财险中方股东持有的51%股权,在该公司持股比例达到100%,实现全资控股。这一收购已获监管部门批准,并于去年9月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中国金融行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截至2024年9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外资银行总资产3.90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2.82万亿元。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在稳慎扎实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和履职管理,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截至目前,已在32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4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
此外,获批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的名单持续“拉长”。据中国证监会披露,截至2024年10月底,年内已有61家外资机构获批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包括阿曼投资局、伦敦大学退休金计划、英国养老保障基金委员会等知名机构,合格境外投资者总数超850家。
多项开放举措渐次落地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特别强调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为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外资加码布局中国的背后,是政策“组合拳”的不断发力。
早在202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决定推出六项政策举措,涉及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跨境资金便利化以及深化金融合作等方面;同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提出,扩大银行保险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便利跨国公司资金归集使用等。
多项开放举措渐次落地,为外资机构长期布局中国市场夯实基础。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将更加注重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性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各类主体人民币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需求。
“中国正在不断加快金融领域开放步伐,为集团中国业务带来新机遇。”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说。
2024年,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迎来开通10周年。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认为,沪深港通使得中国在岸和离岸市场充分融合。“相较2017年,瑞银目前通过沪深港通进行的北向日均交易量提升了12倍。”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下阶段将以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推动重点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同国际规则更高水平对接,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同时,通过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