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传统节日不仅象征着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家国情感和历史底蕴,更成为了一个全球关注的文化符号。面对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传统工艺美术,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用AI焕发古老艺术新活力
在蔚县,当地文旅局早已意识到AI等新技术带来的巨大潜力,积极推动非遗等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鼓励更多的非遗项目借助现代科技实现创新发展。蔚县博物馆依托馆内丰富的文物资源,搭建了三维互动大屏,完整记录了文物表面纹理、外貌形态、结构关系等信息,建立文物永久数字档案,这些措施不仅满足了今后文物保护、研究、修复、展示和文创开发提取等工作需求,更为游客提供了深度、有趣的观展服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蔚县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周淑英表示:“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剪纸?”他总觉得,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对剪纸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更喜欢手机上的表情包和网络上的潮流文化。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京东云言犀团队找到了周淑英,希望通过AI大模型学习蔚县剪纸风格,结合年轻人喜欢的话题,尝试一些“新花样”。经过学习上千张精品剪纸作品后,言犀大模型结合春节流行的新年俗、新祝福,在剪纸匠人们的协作下,最终生成了一系列既有传统剪纸韵味,又有新时代趣味的贺图。
据悉,今年春节,京东也通过供应链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了这批AI剪纸作品派生出的多样周边选择,包括卫衣、帆布袋、围巾、相框摆台、手机壳等等。京东鹤屋旗舰店运营人员告诉记者,会场上线1小时就售出了500多份定制手机壳,新年战壳,已成为年轻人必买的“新年货”。
青年传递非遗文化“接力棒”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承担起弘扬非遗文化的重任,推陈出新。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学生、艺术博主“驣”从传统剪纸窗花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以蛇和葫芦为主题的丝网版画《金蛇福禄》,寓意“福禄寿”,表达了对新春的美好祝愿。
传统的拍摄方式难以完美还原色彩浓丽、线条繁多的传统作品细节。对此,“驣”指出:“画作中的红色非常微妙,一般拍摄手段难以捕捉这种颜色的端庄大气。经过AI处理后,颜色呈现得更加自然。”基于AI扫描技术,比如智能高清滤镜功能帮助用户解决光线、颜色、角度倾斜等十余种图像问题,方便用户随时保存和分享非遗元素,在实践中传承春节的美好记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威胁,除了“申遗”和新生代艺术家的努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也是延续其生命力的关键途径。手工艺术博主“桃子茶茶”就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以书签为载体,描绘出蛇与花卉的唯美画面,展现了美观与实用的双重属性。
“桃子茶茶”说,“AI可以把书签的色彩还原得非常逼真,希望大家能借此感受到手工艺术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韵味”。
用AI为非遗注入新生命力
以言犀大模型等为代表的AI技术创新不仅为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让现代社会看到了非遗在新时代的广阔前景。正如周淑英所说:“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就永远不会过时。”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有多家企业正在积极探索AI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记者获悉,今年春节,合合信息旗下的扫描全能王就宣布发起“新春扫描活动”,鼓励用户通过AI技术“花式”扫描与新春相关的“记忆符号”。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邓丽丽指出,“AI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非遗文化传播的途径,降低了公众接触和理解非遗文化的门槛。通过AI技术,我们可以更高效地记录和保存非遗技艺,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AI不仅为非遗文化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也为非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头图为用AI扫描后优化处理的《金蛇福禄》作品图像,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