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内功”拓新局,看上海企业“科技出海”如何乘风破浪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5-02-19 13:17

摘要: ​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中,科技创新无疑是最为强劲的核心驱动力。

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中,科技创新无疑是最为强劲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上海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海洋装备等前沿领域成果卓著,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持续发力,不断拓展“出海”产业化规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为深入洞察相关产业创新发展的动态,市政府新闻办、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组织了以“科技出海 产业升级”为主题的采访活动。首站,记者走进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探寻它们在科技出海和产业升级道路上的独特实践与创新密码。


“大国重器”出海,疏浚行业的华丽转身


踏入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记者首先被其展览馆内浓厚的历史底蕴与科技创新氛围所震撼。展览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模型,生动地展现了上海航道局从成立之初到如今的辉煌发展历程。从早期艰难地引进国外技术,到后来自主研发、不断突破,每一步都凝聚着航道人的智慧与汗水。


在展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新海鲨”轮的模型。讲解员介绍道:“‘新海鲨’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它的诞生,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长期的技术垄断。”


据悉,“新海鲨”轮总长149.14米,绞刀功率高达7800kW,最大挖深可达38m,疏浚能力达6000m³/h,最大排距更是达到惊人的15000m ,堪称我国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领域的“大国重器”。回溯过往,这类装备的设计制造长期被欧洲企业垄断,技术封锁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但中国工程师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成功实现了突破。


“新海鲨”轮的首次出海便驶向中东地区,参与了阿布扎比人工岛吹填项目。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顾勇回忆道,在这片国际疏浚热点市场,众多国际顶尖疏浚船舶汇聚于此,展开激烈角逐。然而,“新海鲨”轮与世界先进船舶同场竞技,毫不逊色。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新海鲨”轮的技术团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根据当地复杂的水文、地质情况,实时调整船机设备参数,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达到最佳状态。


除了强大的硬件实力,“新海鲨”轮还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技术体系。在驾驶舱内,工作人员只需紧盯触摸式屏幕,手动调整绞刀挖深和功率等参数,这些数据便会被智能系统迅速采集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提供精准辅助。


“阿方对我们‘新海鲨’的作业能力充分认可,项目预计年产值约3亿元。”顾勇透露。


“新海鲨”轮的诞生,不仅是一艘船的成功,更是我国疏浚行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它推动我国疏浚行业实现了从“引进消化 - 国轮国造 - 科技出海 - 产业升级”的跨越式发展,助力中国疏浚技术从过去的“跟跑者”,逐步成长为如今的“并跑者”,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领跑”。


风电出海,探索国际化新路径


在风电领域,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出海成绩”同样斐然。


一进入集团,记者便被其现代化的气息所包围。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团来到了数据中心,这里仿佛是风电行业的“智慧大脑”,各种数据在大屏幕上不断跳动,工作人员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监测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风电场运行情况。


工作人员介绍说,数据中心拥有面积466㎡,主要由运维服务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两大空间组成。运维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密切关注每个风场每台风机的运行情况。该中心基于自主研发的“风云”系统和多年数据积累打造,可实现各个风电场的远程监控功能,对各风电场及风机的运行状况、报表、故障等进行远程监控。


应急指挥中心则是应急指挥组织处理重大事件的决策指挥场所。实时显示风场天气情况、风机状态等信息,也可与风场视频通话,可实现风电应急指挥事件的快速处理,包括接警、应急响应、预案启动、应急救援、事态控制、应急恢复等各个环节。


正是凭借着这样强大的数据中心和先进的“风云”系统,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在风电“出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不出海,就出局”的激烈市场竞争态势下,电气风电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勇敢地迈向国际市场,海外项目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在克罗地亚,156MW的陆上风电项目成功落地,成为巴尔干地区运行规模最大的同类项目;在韩国,电气风电创新商业模式,成功斩获海上风电项目订单;在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市场,电气风电也成功取得项目突破。2024年,电气风电海外项目中标量超1GW,业务覆盖欧亚、东南亚、韩国等区域和国家,在国际风电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谈及电气风电“出海”的秘诀,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顾爽博士指出,提升自身能力是关键所在。


一方面,他们苦练经营管理“内功”,不断强化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营销与商业模式、项目履约等能力。特别是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着重提升国际化思维模式、全球化组织文化体系建设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


顾爽博士告诉记者,比如在克罗地亚的项目,当地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风机的设计和安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团队成员们深入实地考察,反复研究地形数据,根据当地的风速、风向、地形地貌等特点,对风机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和优化。在安装过程中,他们克服了运输困难、施工场地狭窄等问题,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建设,赢得了合作方的高度赞誉。


同时,电气风电积极探索新“竞合模式”。从供应链本地化着手,统筹国内外供应链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属地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入当地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行业层面,思考企业间合作共赢模式,发挥集群效应,输出行业标准和话语体系。


例如,9位核心专家参与IEC多个专家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增强了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让“中国风电标准”在国际舞台上得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通过首站走访,不难发现,上海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基础支撑,也需要创新的思维模式领航。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一浪潮,有望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发展贡献更多“上海智慧”与“中国力量”。


头图为上海航道局展览馆里的装备展示墙。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企业出海搞不明白各国税收政策怎么...

2024年汽摩配出海市场哪些品类...

上海将建引领全国的建筑业转型发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