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I生活|一只机器狗与一个超级大脑,如何守护我们的水龙头

我的AI生活|一只机器狗与一个超级大脑,如何守护我们的水龙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2025-06-30 14:24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当AI与水务相遇,那些藏在城市管道里的民生细节,正被重新定义。

正午时分,上海嘉定威派格智慧水务园区的地下泵房里,一束光线随着四足机器人的移动在仪表间晃动。一只金属“小狗”正用摄像头“扫视”压力表——它正在替代人工进行着日常巡检。而在几百米外的监控中心,一块实时跳动的智慧大屏正将它传回的图像转化为供水安全的预警信号。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场景,当AI与水务相遇,那些藏在城市管道里的民生细节,正被重新定义。


泵房到河道,机器狗能写“水务日记”


在威派格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这只正在调试的四足机器人。它比宠物狗稍大,背部搭载着多光谱摄像头和气体传感器,行走时四只“爪子”踏在地上发出有力的“啪嗒” 声。硬件产品与技术部总监滕立勇告诉记者,这台机器狗的“大脑”里装着威派格自研的“河图AI”算法,能识别70%以上的水务场景。小到表计指针的微小偏移,管道锈蚀的细微痕迹,甚至还能通过声音频谱判断水泵是否存在异常震动。


机器狗正在泵房巡检,颜筱依摄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某水司的二次供水泵房,机器狗凌晨3点识别出积水坑排水故障,5分钟内就预警了爆管风险。” 滕立勇向记者展示当时录下的现场画面,画面里水流正快速淹没泵房地面,而机器人的视觉识别系统第一时间弹出了红色警报。这种“7×24小时”的巡检能力,恰恰戳中了传统人工巡检的痛点:一家现代化水厂可能有几千个监测点,人工巡检不仅效率低,还可能因经验差异漏检。


机器狗在各种路面稳定行走,颜筱依摄


在园区模拟河道场景中,机器狗也向记者演示了其灵活的越障能力。不仅如此,它还能爬高伏低、在泥泞地形中稳定行走,用搭载的机械臂采集水样。用滕立勇的话说,台风天里,人无法到场的高危区域,它能去,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加药间,它也能进。


AI的能耐:从漏水声中“听”出民生账本


不过,这种延伸不是替代,而是补全。当机器人在前端采集数据时,更庞大的“智慧网络”正在后端运转。


走进智慧水务监控中心,一块巨大的模拟大屏正在演示城市供水脉络。滕立勇点击屏幕,水质、水压、管网流量等数据像活水般流动,这就是被称为“水务智慧大脑”的“河图AI”平台。


记者了解到,“河图AI”取自于“河出图洛出书”,象征着智慧的启源。它融合了17个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能做的远不止“看数据”。“AI的能耐,在于把漏水声变成民生账本,”滕立勇指出,AI学习老工程师数十年积累的听漏经验后,在嘈杂背景音中也能辨出多处人工遗漏的渗漏点。更绝的是它的水力调度能力,系统像“挤气球”般动态调节管网压力,把高压区的冗余水力“推”到缺水区域。“既防爆管,又保水压,仅此一项就能帮水司把漏损率往下降。”他说。


智慧水务监控平台集合了多种数据模块,颜筱依摄


不仅如此,老百姓关心的水质、停水、水费,本质上都和数据流动有关。滕立勇指着大屏上的“水质安全预警”模块,“比如氯投加量,过去靠老工程师凭经验调,现在AI能结合原水水质、用水量等100多个参数,算出最优值。”更直观的是民生应用,当AI发现某片区即将因施工停水,会自动触发短信通知,甚至通过语音机器人提醒居民储水,“这比传统的客服热线响应更快。”他透露,这一功能目前已在江苏赣榆试运营。


AI的未来:能让每滴水“聪明”起来


采访中,滕立勇提到一个细节:某水司引入机器人巡检后,原本需要30人的巡检团队,现在只需5人负责监控和应急。但他强调,这不是裁员,而是人力的解放。“老工程师们从重复性劳动中抽身,转向更复杂的工艺优化。年轻人则能在AI辅助下,更快掌握传统需要10年积累的经验。”


这种改变也正渗透到民生末端。当AI进入水务工作,未来的水龙头可能“会说话”。比如当水质出现微小波动,水表内置的传感器会通过AI上报,维修人员能在用户察觉前解决问题;城市供水管网像人体血管般能“自我调节”,AI根据实时用水量动态平衡水压,既保证高层住户有水,又降低爆管风险。


“现在全国最好的漏损率做到4%,AI介入后,这个数字还能再降。” 滕立勇指着大屏上的产销差指标,“每降低1%,就能省下几十万立方米水,够几万户家庭用一个月。”


“它们不是来抢饭碗的。”滕立勇低头看向“趴”在脚边的机械狗说到,“AI是伸向人类够不到之处的援手。”或许不久后,当我们拧开水龙头,感受稳定水流的瞬间,看不到地下管廊里机器狗的奔忙,也听不到算法在低语。但这正是AI融入未来生活的样子:无声无息,却让每一个与水相关的日常,都多了一份可靠的保障。


头图为滕立勇向记者展示水务大屏 ,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