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却也考验监管的理性。上海市消保基金会研究室发文指出,应用年轻人的眼光来看待情绪消费,管有重点、管而适度。
上海市消保基金会研究室指出,当各界还在争论当前消费究竟是升级还是降级的时候,又有一对看似矛盾的消费现象浮现水面,那就是:一方面,人们的消费理念日趋理性,“精打细算”成为主流的消费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情绪消费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有人将此称之为消费转向。
情绪消费的兴起,与其说是消费结构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抬升的结果,倒还不如说是年轻人迫于生活、就业和竞争等各种压力的产物。当然,经营者善于把握时机、积极推波助澜也功不可没。
在此过程中,有部分经营者的行为显得过于“无拘无束”,而受到批评。从媒体揭露的一些事例看,当前情绪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有服务消费领域通病性质的,诸如,产品质量不高、服务参差不齐、个人隐私泄露、网上虚假宣传和价格不透明等等。二是,属于情绪消费领域所特有的,比如,经营者通过营造揭晓惊喜、集齐满足和投资增值等消费场景,诱导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消费。针对这些问题,有媒体强调,要加强行业监管,完善有关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以促进这一新兴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确实,对于像情绪消费这样边界模糊且又快速成长的市场,予以规范和引导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于部分经营者明显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必须依法查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才能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过,实施规范和引导,除了法治引领,还要讲究理性。
上海市消保基金会研究室表示,看待情绪消费,要用年轻人的眼光。情绪消费的主体人群是年轻人。在中老年人看来是幼稚乃至荒诞的事情,对于年轻人来说,则可能是正常的和理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消费升级与降级并行、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时代,情绪消费实际上是蹚出了一条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和带动就业的新路。所以,对于情绪消费,总体上宜秉持支持发展、鼓励创新和宽容试错的态度。
同时,探索行业监管,要基于统计分析。作为政府部门,在研究究竟应该管什么和怎么管的时候,只有坚持用数据说话,才能作比较科学的功利比较和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才能做到管有重点、管而适度。此外,推进立规定标,要注重可操作性。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