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WAIC观察|当大模型遇上机器人,具身智能如何实现 “1+1>2”?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5-07-28 13:36

摘要: 今年WAIC,最吸睛的不再是单纯的算法演示或孤立的机械装置,而是大模型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具身智能”产品。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在上海火热进行,与往年不同,今年会场最吸睛的不再是单纯的算法演示或孤立的机械装置,而是大模型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具身智能”产品。从能做爆米花的双足机器人到会讲PPT的服务机器人,从工业场景的精准操作到家庭场景的陪伴互动,“大脑”与“小脑”的协同进化,正在重新定义智能的边界。


机器人“大脑”与“小脑”同步进化


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技能大舞台”现场,五大特色展区构建了未来智慧生活的微缩模型,生动诠释了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服务人民生活的“上海实践”。


与去年惊艳亮相的“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相比,今年的展示在三个维度完成了全面升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大脑与小脑”的进化。


大模型技术已全面进入机器人的“大脑”(决策)和“小脑”(控制)。例如,在智造车间区域,青龙机器人正进行自动化物料分拣。其核心是基于600万真机数据和 VLA预训练,形成的2.8B操作大模型。


更令人瞩目的是,国地中心和浦江实验室团队预计年底前将完成2500万整机数据积累,规模达谷歌同类数据集的10倍。通过扩大数据规模,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涌现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满足核电、汽车、3C等复杂工业场景的作业要求。


在商汤展台,基于商汤最新日日新V6.5多模态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同样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它可以生动讲解“长安的荔枝”PPT,语言自然,风趣幽默,不仅可以自动翻页,还能回答各类问题,并进行阶段性小结。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表示,AI的发展经历了从感知智能到生成式智能的跨越,而下一阶段的突破将依赖于AI对现实世界的主动探索与交互。


从“单项冠军”到“全能选手”


观察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少企业都推出了与“大模型+机器人”相关的产品或技术。并且揭开了“大模型+机器人”实现“1+1>2”的核心密码:让机器人既能“看懂世界”,又能“灵活行动”,更能“理解人心”。


商汤科技发布的“悟能”具身智能平台,堪称机器人的“全能教练”。它通过4D真实世界构建技术,让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感知空间”。比如输入“去厨房架子上找东西”的指令,系统会自主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甚至根据架子高度调整伸手角度。


更厉害的是“视觉-语言-动作”联动能力,比如讲解PPT时,它能自动翻页、指向重点内容,动作与语言节奏完美匹配。商汤科技董事长徐立表示:“悟能要做的,是让机器人真正‘活’在现实世界里,而不是困在代码里。”


擎朗智能的“岗位化”技术路线则提供了规模化落地的范本。其构建的“场景-岗位-技能”三层体系,像搭积木一样拆解服务流程。


在餐饮场景中,迎宾、点餐、传菜等每个岗位都对应独立的技能模块,通过通用大模型实现跨岗位协调。以擎朗机器人XMAN-F1 为例,它的手部操作精度达毫米级,能完成冲泡咖啡、整理客房等精细活,而这背后是每日万亿级真实场景数据的持续训练。


京东JoyInside的“附身智能”则主攻“人机交互”痛点。通过接入京东JoyAI大模型,合作品牌的机器人和AI玩具实现了“能聊天、会记事儿、有情绪”:教育机器人“元萝卜AI”能根据孩子的回答调整辅导策略,对话轮次提升148%;AI潮玩“Fuzozo芙崽” 能记住用户的喜好,形成独特的“养成系”性格。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解释:“以前机器人是‘功能工具’,现在是‘情感伙伴’,这背后是大模型对人类语言和情绪的深度解码。”


大模型让机器人从“炫技”到“实用”


“大模型+机器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具身智能全球治理”论坛上,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场技术融合将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张峰指出,数据规模与质量是具身智能突破的关键。“国地中心2500万整机数据集的意义,在于让机器人‘见多识广’。就像人类通过阅历增长智慧,机器人也能通过数据积累获得‘涌现能力’,突然能做从未训练过的事。” 他举例,某团队训练的机器人在积累1000万数据后,突然能自主解决“用纸巾包裹易碎品”的新任务,这正是数据规模带来的质变。


对于商业化路径,擎朗智能技术负责人则认为“岗位化是捷径”。“与其追求‘一个机器人干所有事’,不如让每个机器人精通一个岗位。”他以餐饮行业为例,专用配送机器人效率比人工高3倍,而人形机器人专注于接待等需要情感交互的岗位,“人机协作才能最大化价值”。


“大模型+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无疑将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正如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所说,AI的发展下一阶段的突破将依赖于 AI 对现实世界的主动探索与交互,而大模型与机器人的结合,正是实现这一突破的重要路径。


头图为2025WAIC具身智能“技术大舞台”,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深化中国本土投资布局,ABB推出...

从9999到45.9万元,电商平...

视觉|打拳击、踢足球、弹钢琴……...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