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名单揭晓,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获此殊荣,其中包括4位上海民营企业家——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煜,上海昌强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琪琪,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上海黑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周宇翔。
从航空运输、高端制造到炙手可热的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4位企业家和企业勾勒出上海民营企业鲜明的科技底色,更折射出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澎湃活力。
科技企业掌舵人占3席
自2004年以来,上海共有3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荣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翻阅这份跨越20年的名单,能清晰感受到上海产业发展的进程——10余年前,获奖者多集中于投资咨询、地产建筑、教育文化等领域;而今年,科技型企业掌舵人成为了名单上的“主力军”。除深耕航空运输业的王煜外,其余3人均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
“90后”彭志辉是上海此次上榜的最年轻的企业家,2023年创办智元机器人时,他还不满30岁。顶着华为“天才少年”、拥有百万粉丝的科技博主等头衔,他从创业伊始就备受关注。他也不负众望,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款全栈自研人形机器人原型机“远征”;今年1月,千台机器人量产下线,展现了“硬科技”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极速转化。
周宇翔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底座,带领黑湖科技自研云化的生产管理软件。9年时间,黑湖科技从一个不到10人的初创团队,成长为亚太地区服务工厂数量最多的工业软件厂商,帮助3.2万余家工厂数字化转型。
成立20余载,上海昌强能成为国内火电、核电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和材料端应用的“隐形冠军”企业,离不开周琪琪带领公司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六向模锻设备、先进的全纤维多向模锻工艺、强大的模具开发制造能力”三大核心竞争力。
这一趋势与上海企业整体发展情况相吻合。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每万户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达440家,居全国首位,这意味着,上海企业在全国“科技含量最高”。在上海2.5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又超过八成,凸显了民营企业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创业机遇吸引全国“追梦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获表彰的四位企业家,除王煜外,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周宇翔首次创业也并不是在上海,但最终,他们都在这座城市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周宇翔认识到,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写出的软件,并不适合工厂的实际情况,因而在二次创业时,他选择了上海这个“千行百业的区域性总部”,和工程师们扎进企业生产一线搞研发。同时,他也发现,上海AI政策与产业紧密结合,助推企业将工业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
彭志辉在创业前,对未来并没有万全的把握,他曾表示:“接下来我会开启一段新的事业,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们已经有把握把它做好,而是因为,这件事是我一直以来的热爱和梦想。”但上海的创业环境给了他更多信心。
近年来,上海在场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维度推出创业扶持政策,并在住房、落户等生活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化解年轻人才的后顾之忧。
创业之初,智元就得到了上海一家新型研发机构的帮助,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研发场地、人才政策等精准支持。等产品进入生产阶段,行业的不少上游供应商就在上海,产业生态的“热带雨林效应”让创新种子快速成长。
这样的“上海机遇”正在被更多创业者感知。去年,上海日均诞生约300家科技企业,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在加入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
技术创新成果斐然
上海民营企业在科创领域的突出表现,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此次获奖的四位企业家的事迹中,“打破国外垄断”、“行业首个”等级别的创新成果屡见不鲜。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元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启元通用具身大模型斩获最高荣誉“SAIL之星”大奖。这一技术突破让机器人能更好地“听懂人话”,更好地落地商业、工业、家庭等实际应用场景。
在工业生产领域,周琪琪带领昌强在超临界压力管道、高端装备配套等关键领域攻克技术难关,使国产高端装备不再受制于进口部件,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黑湖科技自研的“黑湖小工单”系统以每年1万元的成本,让中小工厂告别国外高价管理软件,实现数据驱动生产。
看似与科技并无关系的春秋航空,也在王煜的带领下加大研发投入,自主研发运行、维修、离港、销售、安全管理等一整套业务系统,解决很多国外软件“卡脖子”技术难题。
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经济创造了上海近三成的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贡献了四分之三的新增就业。近年来,上海也陆续发布了《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不断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潜能。
专家指出,在上海产业转型的关键期,民营企业凭借其技术发展的内生性和市场敏锐度,已成为上海经济不可或缺的增长极,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