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印发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简单来说,就是从9月1日起一年内,无论是吃饭、喝咖啡等日常生活中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购置家具家电、手机电脑等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抑或是旅游、养老、生育、教培、医疗等服务消费,只要是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其中用于消费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1000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来计算贴息,也可以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的贴息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是3000元。
那么,消费者怎么才能享受到这份补贴?
首先,借款人必须是从工农中建交等18家银行,以及招联等5家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获得消费贷款。
其次,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时,需要增加一个操作,就是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对于已经签订的贷款,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来取得授权。
随后,银行等贷款机构会自动识别并帮助借款人申请贴息。贷款经办机构将根据借款人实际消费情况,按照政策规定的贴息比例、贴息上限等要求来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的时候,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其他额外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把贷款取出来进行现金消费,银行就无法判断资金用途,消费者就无法享受贴息;消费贷款转账给个人(包括扫商户的个人收款码付款),以及刷信用卡消费,都不能享受贴息;直接刷借记卡,用微信、支付宝等扫码消费,银行大多是可以识别的,符合条件的消费都可以贴息。如果消费者发生了银行不能自动识别的消费,没有享受到贴息,可以到银行网点或者线上提交消费发票等材料,银行审核通过后,会补上相应贴息。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这一“政策红包”,可以切实降低大众的消费贷款支出,为释放消费潜力注入动力。不过即便有这样的政策支持,市民在申请消费贷款时也需保持清醒:要合理规划个人债务,秉持理性消费理念,尤其严禁违规将消费贷资金挪用于投资理财等非消费领域,让好政策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
【小贴士】
借款人可以选择的贷款经办机构:
一是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二是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三是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包括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兴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