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西贝非预制菜引争议:餐饮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落差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徐巍 发布时间:2025-09-13 16:27

摘要: 这是一场由标准引发的纷争


罗永浩和西贝的非预制菜之争,最近引人关注,广大普通消费者也在网络上加入这场讨论,显示出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老百姓对“预制菜”问题的高度关注。


对于广大普通消费者而言,非预制菜的标准毫无疑问就是经现洗、现切、现腌、现炒、现炖……等一系列必备过程,最终烹制出来的菜肴。


在上述的语境下,上饭店吃饭,吃的就是食材的新鲜、厨师现场的烹调技艺,以及菜品呈现的色香味甚至锅气。


而根据目前西贝主动公开后厨后,一些媒体平台(闪电新闻、浙江教科等)报道的情况,似乎西贝承诺的非预制菜,和老百姓的认知不尽相同。


比如,烤鱼用的是提前洗净腌制后包装冷藏的鱼,土豆牛肉用的是门店事先炒好后冷藏的牛肉,再比如油炸茄子,用的是接近于半成品的袋装速冻油炸茄子。这些经过一定程度加工的食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半只脚已经踏进了老百姓认知中预制菜的门槛。


西贝能够开放厨房,让外界了解上述这些情况,说明其并非故意隐瞒情况的黑心商家,而是对标准的不同理解。


因为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就联合发布了一则通知,首次明确的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即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西贝的这些菜品,并不属于简单加热和熟制后就能端上桌的菜肴,后续仍有多道烹饪过程。


由此可见,大V罗永浩、普通消费者,与餐饮企业西贝之间的这次纷争,实际上就是标准之争。笔者认为,即便如此,三方观点并非形同平行线、无法达成共识与互谅。


像西贝这样的大型人气餐饮企业,应该充分关注消费者的关切,更详细地标注食材和烹调过程、方法,避免消费者产生误会与误解。并在招牌菜品、主菜大菜等环节,尽可能少用预制工艺。


另一方面,消费者应知悉,如果想在大型人气餐厅、连锁餐厅就餐,遇到由中央厨房配送、一定程度的预制菜品,难以避免。预制不能和偷工减料划等号,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菜品口味的统一。甚至一些小饭店、精品餐馆,完全可以将“纯现制”作为招牌吸引消费者,和大饭店形成差异化经营。


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国家有关部门能进一步细化预制菜执行标准,那将能避免此类纷争的发生,促进餐饮和预制菜产业更好的发展。


头图为西贝门店 劳动报记者陆燕婷摄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传递精致生活理念,本来生活推动意...

新西兰企业ESG可持续发展会议举...

践行可持续发展,可提高品牌忠诚度...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