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菜场上随便逛逛,“无菌蛋”“可生食蛋”“富硒蛋”“DHA蛋”“Omega-3蛋”……光听名字就“不明觉厉”。商家用五花八门的概念把一枚枚看似平凡的鸡蛋打造成了“营养小金库”。剥开营销的外壳,这些鸡蛋更值得花多倍的价钱买吗?近日,市消保委对30款鸡蛋进行开蛋实测,用食品安全指标、基础营养指标、强化营养指标拆解鸡蛋背后的营养差异与真相。
基础营养指标:
不同样品间未见明显差异
据介绍,本次比较试验从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共计购买了30款鸡蛋样品,价格在3.7-50.2元/斤不等。
梳理产品标签和网页,宣称主要分为以下七种:“无抗”(18款)、“无沙门氏菌”(16款)、“可生食”(8款)、“DHA”(7款)、“无激素”(6款)、“富硒”(5款)、“Omega-3”(5款)。
鸡蛋样品宣称情况。市消保委图
结合宣称和鸡蛋特性,本次比较试验主要对样品的三大指标,即食品安全指标(沙门氏菌、恩诺沙星、地塞米松)、基础营养指标(能量、蛋白质、脂肪等)和强化营养指标(硒、“DHA”“Omega-3”等)进行了测试。
测试发现,食品安全指标方面,30款样品均符合标准要求。从测试情况来看,30款样品中的致病菌(沙门氏菌)、抗生素(恩诺沙星)、激素(地塞米松)均未检出,普遍表现良好。
基础营养指标方面,不同样品间未见明显差异。在本次试验中,30款鸡蛋的能量平均值为566kJ/100g、蛋白质平均值为13.0g/100g、脂肪平均值为8.5g/100g。
强化营养指标:
不同样品含量差异明显
而在强化营养指标方面,不同样品的硒、“DHA”及“Omega-3”含量差异明显,具有相关宣称的样品,价格普遍高于未宣称的样品,其中个别样品的实测值与宣称值间存在较大负偏差。测试发现,30款鸡蛋中的“Omega-3”含量在80-927mg/100g,“DHA”含量在31-230mg/100g,样品间差异明显。试验还发现,个别样品关于“DHA”“Omega-3”的实测值与宣称值之间存在较大负偏差,其中偏差最大的,“DHA”实测值仅为宣称值的20.5%,“Omega-3”实测值仅为宣称值的47.7%。综合硒、“DHA”和“Omega-3”含量情况,4款样品表现较好;结合价格分析,2款样品性价比较高。
市消保委指出,以平均值论,一个中等大小的鸡蛋(可食部约50克)便可提供约23.5微克的硒,已达到成人每日推荐硒摄入量(60微克)的39%,若饮食中包含适量海产品、动物内脏和肉类,硒摄入量基本可达标。此外,硒的成人每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0微克,补硒也需注意限度。
挑选新鲜鸡蛋:
应“一看二摇三试”
市消保委提示指出,未标清“可生食”的鸡蛋千万别生吃。对于可生食鸡蛋,优先选择明确执行相关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的品牌,在可生食期限内食用。对于没有这类宣称的鸡蛋,仍建议熟食。值得注意的是,“营养强化蛋”不是“神话蛋”。“营养强化蛋”与普通蛋中的基础营养成分无明显差异,特定营养素提高的同时,通常价格也有所提高。建议按需选择“营养强化蛋”,多与其他天然食物搭配食用,同时注意人体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
此外,挑选新鲜鸡蛋有门道。一看:鲜蛋蛋壳上附着一层白霜,蛋壳颜色鲜明、气孔明显,反之为陈蛋。二摇:轻轻摇动,没有声音的是鲜蛋,有水声的是陈蛋。三试:将鸡蛋放入冷水中,下沉的是鲜蛋,上浮的是陈蛋。
头图:对30款鸡蛋进行开蛋实测。市消保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