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

王小林: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小林 2022-11-29 15:00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

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教授王小林:


通过分析研究当前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农民工的劳动供给率和劳动供给时间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


1.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就业存在三条影响机制:替代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创造效应。在可编码的劳动力被机器人替代的同时,随着生产率的提升,人机协同工作变得比较普遍。创造效应既可能是在同行业内也可能是在关联行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变化,既涉及工作岗位,也涉及劳动技能和劳动时间的变化,对劳动供给结构可能存在显著影响。


2.用2017年中国农民工数据与机器人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既增加了农民工劳动供给率,也增加了劳动供给时间。平均而言,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机器人应用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民工劳动供给率将上升0.2%,劳动供给时间将增加0.76%。说明,在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并没有显著产生挤占农民工劳动供给的现象。但是,相对于当年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50.2时间/周而言,劳动供给时间的增长,可能存在过度劳动现象。


3.工会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农民工劳动供给中扮演着积极角色。相对于未受工会保护的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农民工,机器人的应用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供给率,而且,减少了 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时间。可能的原因是,在工会组织和制度保护下,农民工更容易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就业红利。


4.生产率效应和创造效应都要求工人的技能进行相应的提升和匹配。这样政府部门、企业人力资源机构等都需要适应这种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而完善政策、提供劳动力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及时提升技能,转换职业,适应时代的变化。


5.工会的职能和任务也需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变革更好地保护工人的权利。劳动供给时间的增长或减少是个“双刃剑”。当平均劳动时间不足时,增加劳动时间具有积极作用;当平均劳动时间超出法定时间时,增加劳动时间具有负面影响。面对时不时发生“快递小哥”被平台精准管理而发生过度劳动的现象,这对“灵活就业”“零工经济”下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下,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也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摄 影:展翔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