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当天的事,当天做完。——临港新片区建交中心党支部
(党支部成员合影)
两年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这片东海之滨的创新创业沃土拉开如火如荼的建设帷幕。两年之后,上海提出发展五个新城,临港将成为产业、人才集聚之地,宜居宜业的新城。
在临港新城大力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支党支部的身影。他们奔赴建设一线,又常伴企业身旁。“金牌店小二”是他们的名片,跨前服务、高效审批,临港新片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事务中心党支部用创新、实干,跑出了临港速度。
服务保障性住房,为临港“留人”
作为上海规划建设“五大新城”之一的临港新城,现正处在快速建设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导入。“以事业引人、以住房留人”是新片区管委会一直的工作宗旨和要求,而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正是建交中心助力新城发展的重要举措。
用建交中心党支部书记方章聪的话说,在临港新片区,这几年每年新开工的房屋住宅面积达到了400万平方米,是周边行政区的一倍或几倍。而负责保障房管理工作的人员却只有周边行政区的几十分之一。在这样的困难下,由党员带头,加班加点,提质增效,依旧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为临港人才安居提供了稳固的保障。
党员骨干蔡天倩是住房保障业务的带头人。她说,在临港,有很多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和模式都是全市首创。为了更好服务住户,她和她的团队,也全程参与到住房体系的政策设计中。
“比如我们除了市场供应商品房外,还有公租房、全市率先试点的先租后售住房,限时限价的双限房等等。我们根据自己实地走访了解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审核标准和规范,并不断完善,为最终的政策提供帮助。”目前,临港新片区住保中心现已供应保障性房源共计55000余套。
就在不久前,蔡天倩和她的团队,加班加点,只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一批双限房的分配。“我们把房源梳理出来之后,就抓紧时间审核申报人的材料。几千份材料,要严格核对他们的收入、住房情况等信息,挨个查询是否符合申购条件。”对着电脑时间久了,甚至看着屏幕都有些眼花。“休息一下再继续。当天需要完成的,绝不拖到第二天。”
短短3个月时间,从制定审核标准,到最终交钥匙完成入住,蔡天倩和她的同事们,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了数千人的住房安置问题。
这仅仅是她众多工作内容中的一小项,住房保障工作的每一项,都是对她的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外勤是经常的,有时候接到电话就要说走就走。于是,她收起了钟爱的裙子和高跟鞋,长裤、运动鞋成为工作着装标配。只要企业提出申请,不管日晒雨淋,她都会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勘验。每一次外出,几万步是必不可少的,很快,皮肤的色系也深了几个度。她却笑称,自己又一次霸屏了朋友圈的步数榜。
“一站式综合验收”又出了服务手册
工程验收向来是“部门多、检测多、资料多”的三多环节。为了打通项目落地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建交中心探索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门管辖,把行政审批由“串联”变为“并联”,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于是,“一站式综合验收”在临港率先落地。这意味着企业只需要通过“一网通办”中审批管理系统(即联审平台)入口统一申请,提交相关材料,就无需再有任何操心。在验收环节,建交中心会主动对接各相关验收部门,帮助及时完成各类竣工验收。
方章聪介绍说,在临港,项目综合验收涉及各专业事项多,再加上部分建设单位对于联审平台不熟悉,往往容易导致整个验收流程较为坎坷。针对这种情况,支部成员们将自己定位为“综合验收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全程一对一的精准服务。通过微信线上解答、电话沟通、外部业务服务等多种服务手段,从提交材料到时间节点,从注意事项到审核截止时间,只要有企业咨询,都事无巨细一一告知,及时为企业解决了改革后报批审核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您好,我想问问,我们建筑之间的间距,误差要求是怎样规定的?”
“您好,我们停车库泊位要预留的距离标准是什么?”
每天,建交中心都会收到形形色色的咨询电话。“很多问题是雷同的,我们就想,能不能为企业服务再周到一点。”负责综合竣工验收工作的党员卞冬梅说,企业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这些问题归集起来,一起解答呢?于是,建交中心党员们纷纷行动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形式,对企业的问题进行集中解读,在今年首度推出了一本《“一站式”综合竣工验收“你问我答”手册》。
诙谐的对话形式,生动的卡通图案,一本几十页的小册子,收录了临港新片区综合竣工验收过程中各专业事项常见问题及解答,为新片区的企业和项目在综合竣工验收和市政配套接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便利。有企业负责人一下子领了几十本册子,分发给各个岗位的员工,让他们放在桌案上翻阅学习。“对我们来说,大部分问题都能在册子里找到,堪称是小小的百科全书了。”
这样一本“百科全书”方便了企业,提高了效率,打通了企业投产投运前的“最后一公里”。在此基础上,建交中心党支部全员行动,通过政策宣讲、成立专班、上门服务等方式,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服务要走在需求前面,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卞冬梅说道。
在企业眼中,建交中心党支部的成员们,就是他们无所不能的“金牌店小二”,有什么难题都能解决。“金牌店小二”也成了党支部的党建品牌。针对临港新片区建设新政频出,大型项目落地快、政府管理方式灵活等特点,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建交中心党支部成员跨前一步,通过大量的政策研究和实践尝试,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港新片区工程竣工综合验收模式,为临港集聚更多优秀企业做好了准备。
“红色联盟”架起临港“服务桥梁”
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住房保障,每一个业务模块都维系着百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半分马虎。坚守在新片区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线,打造“党员示范岗?金牌店小二”党建品牌只是第一步。方章聪说,后续我们想打造覆盖整个临港新片区建设项目的红色联盟。
据了解,这个“红色联盟”,将建交中心党支部和建设单位的党支部、施工单位的党支部都连在了一起,架起了临港“服务桥梁”。“大家通过党建联盟,也实现了业务的互联共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方章聪说,目前,已经有4家建设项目的党支部进入了红色联盟的阵营,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党支部会加入其中。
伴随着新片区的快速发展,建设体量快速增加。数据显示,目前新片区有300余个在建工地,几万名建筑工人。建筑工地党组织隶属关系分散多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和人员规模,在方章聪的带领下,建交中心党支部排摸在建工地党组织设置情况,逐步厘清了一张覆盖临港新片区在建项目的清晰网络。“构建覆盖新片区全部建设项目党支部的党建联盟,把党的组织网络延伸到建设工程领域的神经末梢。”
回想起“红色联盟”最初的起点,还要源于2020年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刻。那时为了守好新片区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建交中心每天需要巡查超过140个工地,面对人员的短缺,方章聪首先想到的就是党组织的力量,于是一支火线上的先锋队正式成立。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后来每个在建项目都有一支巡查队伍,这股力量让新片区建设项目在2个月内开展了高达2800余次的防疫检查,也为后续织起这张党建“红色脉络”打下坚实基础。
(党支部成员名单)
“只有让建筑工人都了解法律知识,有维权意识,才能更好的保护他们的权益。”就以保障农民工权益为例,建交中心党支部多次与红色联盟单位党支部开展共学活动,普及用工的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强化建设项目基层党组织维护民工合法权益意识,从源头帮助工人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红色联盟的力量已在新片区的建设项目上生根发芽。在联盟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农民工权益保障、工地文明施工管理、垃圾分类推进、建设工地施工扰民投诉等诸多问题都得以迎刃而解。
同心戮力,高效运转。在临港新片区,建交中心党支部不仅是企业的“金牌店小二”,也是企业的“好伙伴”,他们与企业一同成长,共同见证着上海又一个新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