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新歌给党听| “如果你们入党了,请一定要知道党员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1-05-16 11:02

摘要: 从去年1月24日到今年5月6日,整整467天。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在战役中迅速成长,锤炼出了一批火线入党积极分子。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走过风雨兼程百年路,成为一艘拥有468万余个基层党组织、9100多万名党员的巍巍巨轮。


在这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无数个扎根一线、传播红色火种的普通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创业”身影。


他们,是书写百年党史中不可磨灭的重要篇章。


劳动报·劳动观察即日起推出建党百年主题策划——《唱支新歌给党听》系列报道,由党员记者走访上海各行各业的基层党支部。


开篇报道,让我们走进一个“抗疫党支部”,记录他们自参与战疫以来467天的成长足迹。


我们是和死神拼命的人,对待每一个生命都要做到:慎终如始

——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


2021年5月6日下午1点,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会议在东院区一间不起眼的会议室里召开。包括支部书记、支委、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内的33名医护人员出席会议。


我们把这个党支部称为“抗疫支部”,因为在过去的467天里,他们所有的人都参与了抗击疫情的战斗,无论是在武汉雷神山、金银潭医院,上海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舱,还是仁济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ICU。


四地连线召开支部会

她的背后是一面国旗


主持这次支部会议的是皋源,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2020年寒冬,他率领一支仁济“天团”入驻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这座上海抗疫的“堡垒”坚守75天,人均每天驻舱时间超过7小时,是上海入驻隔离舱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在他手中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患者中,有病人创纪录地使用ECMO长达40天,堪称新冠救治的奇迹。


5月6日的此刻,皋源的表情是放松的。因为经历过这场抗疫战斗,所以更能体会到,像这样济济一堂召开支部会议的机会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但他至今不能忘记,2020年2月11日这一天的支部大会。那是他人生中从未曾料想过的一场组织生活会。


这本是一场计划中的会议。但疫情来势汹汹,原定参会的人已各自奔波在抗疫途中。


党员余跃天作为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此时已身在武汉三院光谷院区抢救危重症病人,一次抢救就是十几个小时。时间于他,每分钟都是和生命的赛跑。


党员何征宇、黄妹,已先期入驻了上海公卫中心危重病患最集中的A3病区。


党员邓羽霄,辗转在仁济医院的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之间。上前线的同志走了以后,医院这个战场的压力还得有人顶住。


党员聂芳,此时正在美国开展一项研究工作。


到了2月11日这天上午,支部书记皋源带领一批党员等医护人员正驰援在上海公卫中心的路上。


一个支部被疫情拆成了四块“碎片”,中间隔着上海的城区和远郊、隔着长江,还有太平洋。


预定的会议还开吗?


开!


当皋源一行人匆匆抵达公卫中心后,站在A3楼前,他按下了视频会议的按键……


正在A3楼内轮值的党员们上线了,驻守仁济医院的同志上线了。


“余跃天来了!”看到视频另一头7位被防护服包裹得面目全非的武汉同事上线后,大家欢呼起来。


远在美国的聂芳也来了。“她的身后是一堵墙,墙上是五星红旗……”当向记者回忆起自己看到国旗时的那个瞬间,邓羽霄仍然掩饰不住激动。


而在公卫大楼前的小分队,几个人合用一个手机屏幕,镜头前只看到几张戴着口罩的脸,被上海天空中飘着的沥沥细雨打得湿漉漉的。


这场四地连线的视频支部大会,参加者约20多人。对于确切数据,支部委员邓羽霄已经回想不起来,因为那是他们好不容易凑到时间组织起来的会,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四个小分队,每一支的背后都有很多救治、研究工作在等着他们。

微信图片_20210516174613.jpg

图:2020年2月11日四地连线召开视频支部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抗疫。四地人马相继介绍了当地疫情、救治进展和困难、对治疗方案的认识……


“我到现在还记得最后皋书记讲的那句话:现在我们大家都在不同的地方战斗,但是做的是同一件事,我们一定要把困难想的充分一点,尽量去克服,尽可能把工作做好,多救点人。”余跃天告诉记者。这位医生在援鄂期间,为了给病人胸腔引流而跪在地上。那张“最美一跪”的照片曾在网上广为流传。


“我做了六、七年支部书记,第一次用这种形式开支部会。”皋源对记者说,这场召开于非常时期、非常之地的组织生活会,他会铭记。


他就是我想象中党员的样子

我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让我们把视线转回2021年5月6日的这次支部大会。


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成立于2016年,最初只有10人。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党员人数增加到19人。就规模而言,是基层党组织中的一棵“小树苗”。


然而,经历疫情这一年余,“小树苗”迅速地“长大”了:2020年当年就新增5名党员,全部是在抗疫一线火线入党的年轻人。他们的名字是:戴倩、吴文三、厉燕、张志赟、何成成。


点名时,皋源欣慰地对大家说:“现在我们有正式党员24人,今年列入考察发展计划的对象还有13人,其中9个是去年在火线递交申请书的。”


他对记者说的一句话让人回味良久:“我们带进堡垒中去的,80%都是党员,不是党员的,后面也变成了入党积极分子。”


——生在新中国、成长于最好的时代,没有爬过雪山、啃过草皮、经历过枪林弹雨,这是我们这一代党员最大的幸福。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战火的洗礼中壮大起来;和平时期,国家的呼唤、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对共产党员最坚韧的考验。


只有经历过真正的锤炼,“小苗苗”才能长成大树。


对于在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这些年轻医护来说,“锤炼”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微信图片_20210516174621.jpg图:皋源在上海公卫“堡垒”中与病人在一起


“当时我的身边几乎都是党员,有什么事都是冲在最前面,什么都肯干。”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员钱琳护士告诉记者,有个同事在给病人穿刺时划破了手套,针头戳到了自己。负责院感防控的老师建议他休息观察,但那段时间人手特别紧张,他担心自己的休息影响到其他人,第二天就正常返回岗位。


“他就是党员,是我想象中共产党员的样子,我很想加入他们,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此后不久,钱琳就在前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的同事吴文三在大年三十那天奔赴武汉,他出发时的样子在我眼里散发着光环,太伟大了。”入党积极分子黄敏护士,3月7日跟随上海ECMO团队“尖刀连”抵达武汉。


在危重症病人中,经历过一轮轮抢救后,最终留给ECMO团队的,都是最难的病人,因为上ECMO是最后的选择。“以前觉得自己干的就是一份打针发药的工作,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工作这么有价值。”黄敏告诉记者,有个上了ECMO的病人在撤机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带你们一起去珞珈山看风景”。那一刻,是她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交上入党申请书后,黄敏说了一句话:“以后干下去的力量,有了!”


在公卫隔离舱一班工作8小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入党积极分子张琬千护士是这样向记者描述的:隔离服很厚很重,全身都是汗,可是眼睛还是一刻不敢离开监视仪。“经常需要跪在地上看引流液色泽,擦屎擦尿这些都不算啥,最怕的是给病人翻身,他们每一个都人高马大,身上还插着很多引流管、血透管、ECMO管子。”站在床前的小张显得特别渺小,一个人压根使不出力,经常要大声喊“有人能帮帮我吗?”


在疫情来临前递交了辞职报告的男护士郁园丁,也是今年考察发展的积极分子之一。“疫情突然来了,看到很多同事去了前线,我觉得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于是就要回了辞职报告,去了公卫中心。”


“在公卫那段时间,看到大家每天争着值班,我突然就醒悟过来,这个国家对人民这样有责任感,我不能做局外人,我要加入进来!”他告诉记者,当初辞职是因为没有找到职业的认同感,总觉得自己干的是体力劳动,但是疫情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技术价值,写入党申请书的时候,他已经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翻班也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也没有那么辛苦,原来我也是一个光荣的白衣天使。”


“天天值班,随时值班,连续值班,只要在值班,人的神经就没办法有一刻的放松,这对身心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饶是一名老党员,皋源回忆那75天的经历时,也不由地向记者感叹:“如果不是有信念、有意志力,真的很难坚持这么久!”


“各位,如果你们入党了,请一定要知道党员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入党不是一种形式!”讲台上的老党员皋源,缓缓打开一张图片,一幅巨大的“100”,党徽昂扬向上,两个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56束光芒照亮前行之路。


“100年前,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平均年龄28岁,是那个时代的90后。你们是新时代的90后,欢迎加入我们,你们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皋源话音落地 ,台下90后们掌声四起。

微信图片_20210516174634.jpg图:5月6日劳动报党员记者参加重症医学科支部会议合影


┄┄以下是“灵魂拷问”时间┄┄


问:90后是如何看待入党这件事的?


张琬千护士:

谁说90后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的身边都是党员好嘛?其实我一直挺羡慕他们的。你知道90后对入党这件事有多认真吗?这次写入党申请报告,我先上网仔仔细细查了关于入党的流程和要求,然后打电话给我的三、四个党员朋友进行了咨询,请他给我详细解释了“如何成为一名党员”和入党的流程。申请书我是写一遍改一遍,涂涂改改地修改了很多遍,光有些词句就修改了很多次。写完还拍照发给我朋友看,让他们提修改建议。


问:你是如何理解“信仰”的?


王洁敏医生(积极分子):

所谓信仰,就是在前路不明朗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没有太多的目的性,就是想做一件事。


钱琳:

我们活在世上总是要留下一点东西,付出一点贡献的,人不能碌碌无为地过一生,不能等到你老的时候回忆这一生时,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干。你努力过,以后可以骄傲地告诉你的子孙后代,这一生我也曾付出过,也曾为国家做过贡献。


郁园丁:

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我的职责。虽然我干的不是大事业,但也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以后我是党员了,我就得站在群众的前面啊!


微信图片_20210516174641.png一份不断“成长”中的支部档案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