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握闸把,心系旅客。安全正点为人民,开车想着坐车人,旅客列车无小事。”
——“周恩来号”机车组党支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看着红墙上的入党誓词,积极分子倪挺在心中默念了好几遍。虽然还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却丝毫不影响他对党组织的向往,或许,再过没多久,自己就能真正地站在党旗下,大声说出这些心里话。
图:入党积极分子也会主动参加党支部活动
一旁的党支部书记计磊则将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43年车轮滚滚,一路前行。两年前,在安全行驶里程相当于绕地球300圈后,这辆传承伟人精神的“周恩来号”终于在铁轨上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党支部。
如今,机车组现有成员30人,其中党员20名,平均年龄28岁。计磊深知,自己有责任为43岁“高龄”机车组输送更新鲜的血液。
火车开得好,不仅要用力,更要用心
说起“周恩来号”,老一辈的国人都知道。1976年1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与世长辞。为了纪念和传承伟人精神,1978年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上海机辆段东风3型0058号机车为“周恩来号”机车。这是当时我国三台“伟人号”机车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唯一担当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的“伟人号”机车。一边在“周恩来号”陈列室里移步前行,计磊一边用口语化的描述,向身边的党员以及积极分子讲述着机车组曾经的故事。
作为“周恩来号”机车组的第十任司机长,计磊的身份非常特别。在他的手中,“周恩来号”机车组有了属于自己的党支部。
“43年前,机车组只有9名职工,因为人数并不多,所以当时只是一个党小组。”计磊告诉记者,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发挥自己的党员模范作用,“每个人都牢记伟人的精神,甘于奉献,团结一心保安全、保运输,不折不扣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重任。”
图:每次支部活动,大家都从四面八方赶来
这些点点滴滴无一不体现在机车组的日常工作中。有别于如今的高铁动车,以前的“周恩来号”是典型的内燃(柴油)机车,“这就相当于机动车的手动挡和自动挡,无论你开什么车,基础必须打扎实。”计磊用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比喻。
而想要把这样的火车开得好开得稳,不仅要用力,更要用心。“一趟平稳精细的操作开行,与一趟随意开行,所花的精力几乎要相差3倍。”这是计磊开了12年“周恩来号”得出的心得体会。
原来,柴油机车的前行速度全都掌握在司机紧握的闸把上,多用一份巧劲,旅客的乘车体验感是完全不同的。“一把随意的刹车,我对得起的或许是一份工资;而一把力度正好的调控停车,是对得起每一位坐在车厢里的乘客,更是对得起我自己肩上的这份使命感。”计磊直言。
图:“手握闸把,心系旅客”的宗旨牢记在心
所以,“周恩来号”的车头内有着这样一句醒目的标语:“手握闸把、心系旅客”,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每一位端坐在火车头内的司机。“如果自己的父母每天来坐着我开的火车,你是不是会想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呢?”计磊的这句话异常朴实,但寓意深刻。
1200万公里安全行驶,靠的是“责任”二字
可以说,“伟人号”机车组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机车组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心连心,始终坚持把“机车组精神”作为“传家宝”,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引领一代代机车人员攻克难关、奋勇向前。
这样驰骋在铁轨上的党员班组一直延续了40多年,“周恩来号”机车组司机换了十代,可是“手握闸把、心系旅客”的机车组精神始终没变。
每间隔一段时间,铁路系统都会公布安全里程数。在40多载的岁月里,“周恩来号”的安全行驶里程数与日俱增,达到了如今的1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驰骋了足足300圈。
在司机长计磊的眼中,这些靠的都是每一位成员心中永驻的责任感。“铁轨上的开行需要面临着各种突发状况,不能都等到发生了才去处置,而是要跨前一步,预防为主。”计磊说。
图:驰骋43年的“周恩来号”相当于绕行了地球300圈
就在不久前,“周恩来号”执乘的一趟列车一路运行至镇江东站前,党员司机俞神杰发现机车泵风时间偏长。敏锐的他立即让副司机进机械间检查,结果发现是干燥器发生了故障,俞神杰一边指挥副司机准备好工具,一边正常控制列车进站停车,利用停靠站的几分钟时间,把故障处置完毕,未影响列车后续通行的时间。
而当俞神杰回到驾驶室准备继续开车时,才发现自己的制服早已湿透。副司机问他:“师傅,热不热?”。俞神杰回了一句很质朴的话:“热也得把火车安全平稳正点的开到目的地,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工作”。
这就是一个“周恩来号”党员司机的觉悟,怀揣着脚踏实地的干劲,发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
铁轨上的党支部化身人才培养“摇篮”
“周恩来号”机车组的名字就意味着:责任,忠诚,严谨,担当,是历任机车组成员的宝贵财富。在这里,每一个班组都是一个流动的党员堡垒,在各自的火车头内发挥着作用。每一位扎根在此的成员都深知,在这里开车,要先学会做人,后学会担当,再学会责任。
在整个铁路系统,“周恩来号”机车组党支部就像是一座指路的灯塔。机车组先后荣获全国、全路和上海市先进集体称号30余次,诞生1名“全国劳动模范”、30余名上海市先进个人、40余人次省部级技术能手。
但一个车头的影响力是有限的,那既然这是一辆传承伟人精神的列车,为何不将它打造成锻育人才、出能手的“培养摇篮”呢?这样的想法随着一任又一任司机长的交接,而变得强烈起来。
直到2019年3月28日这一天,想法终于成为了现实。这个日子对于计磊来说,刻骨铭心,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周恩来号”有了属于自己的党支部,而他也从一名单纯的司机长变成了党支部书记。
可以说,从这一刻开始,中国共产党对于“周恩来号”机车组提出了更重大,且更光辉的使命。它要求这辆“伟人号”不仅要在自己的机车上心系旅客,同时,更要为别的岗位输送同样优秀的人才,让“伟人号”精神发扬、传承。
图:5月13日劳动报党员记者参加“周恩来号”机组党支部会议合影
让人欣喜的是,变化是显著的。虽然党支部成立只有短短2年多的时间,但如今,在30名成员组成的机车组中,党员就达到了20名,平均年龄28岁。从这个“摇篮”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
不仅如此,通过党支部的锻炼,一大批安全标兵、业务能手、管理精英脱颖而出,成为上海机辆段乃至铁路发展的中坚力量。3名机车调度员、4名列车调度员、5名工班长……在细数每一个数字时,计磊都如数家珍,甚是欣慰。
“周恩来号”机车组党支部档案
43年来,“周恩来号”机车冲锋在前,穿梭行驶在江南大地,伟人精神早已融入中国铁路人的血脉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周恩来号”机车组党员司机纷纷表示:新的时代、新的引领,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传承“手握闸把,心系旅客”的伟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