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做旧改,牢记使命为民生。旧改基地建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黄浦区一征所党总支安佳支部
上海黄浦,既有“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也有仍被“手提马桶”困扰的老旧里。2021年,是黄浦三年旧改攻坚的关键之年,已锁定正式项目22个,将涉及居民征收总量2.5万户。
旧区改造想要“换挡加速”,离不开群众的理解支持。作为旧改工作的排头兵,黄浦第一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以党建为引领,以依法规范、阳光透明来取信于民,以精准排摸、主动上门来服务于民生保障。近日,劳动报记者走访了黄浦一征所安佳党支部,听听这支旧改“急先锋”开展群众工作的故事。
从萌芽到茁壮
首创“1+1+X“党建联建模式
旧改基地建到哪里,党旗便插到哪里!将旧改工作和党建联建相结合的方法,早在十多年前便在黄浦一征所萌芽了。
黄浦第一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党总支书记杨传杰向记者回忆,早在2005年,在原卢湾区世博动迁基地征收过程中,上海安佳动迁公司就首创用党建推动旧改的工作方式。
为了消除老百姓对政策不理解、对征收员不信任的问题,安佳公司主动与五里桥街道铁一居委会党总支联系,进行党建联建,充分发挥党总支在居民中的影响力、亲和力,顺利保障了征收工作的推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党组织对居民的服务并没有随着基地的收尾而结束,而是不断深化和延伸,连续10年来一系列联建活动让百姓铭记在心:邀请动迁居民“回娘家”;资助沪剧沙龙;完善世博家园配套。
当年的动迁居民们有感于这样有温度的动迁,口口相传一句话:“世博缘、一生情”。有些阿姨叔叔搬到新家后甚至还在老年人喜欢的社交平台“美篇”上制作、转发了《世博家园就是我的家》影集。
14年过去了。2019年,黄浦一征所的党建联建工作又“玩”出了新花样:“1+1+X”模式,也就是说一个项目建起一个临时支部,多个站点众筹共建。
(图:居民座谈会)
在董家渡14号地块(二期),征收基地成立了临时联合党支部,同时一征所联合项目所在街道——小东门街道,先后建立了征收基层党群服务点、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协商联络站等载体,打造出一个党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在线”的立体式服务平台,为地块内居民提供各类志愿服务。
比如,以党建引领搭建起的“四位一体”居民调解平台,当居民因旧改产生家庭矛盾,居委干部、征收所、律师、退休法官会一起来帮忙调解;律师坐堂则为地块居民提供专业法律知识咨询;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设点聆听居民意见建议。
将各方力量最大限度集中,精准发力,不但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还解决了他们在旧改中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事。
杨传杰告诉记者,如今的旧改工作早已不是上海人想象中的动拆迁了,有了这些工作新机制,征收工作由“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实现了转变。
他自豪地给记者出示了一份成绩单:基地党组织已先后与近60多个党组织签订了党建联建“双结对”协议,累计征收(动迁)50多个地块,涉及居民、单位5万户。其中2019年完成征收任务超7300证,2020年完成征收任务一万余证,特别是乔家路北块(一期)首轮征询同意率100%,70街坊二轮签约首日签约率99.68%,分别创下上海大体量旧改项目征询历史纪录。
“征收服务提升了,群众工作好做了。”杨传杰说。
解决动迁老大难
关键是疏通“最后一公里”
在旧改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弥合老百姓需求和现实的“最后一公里”。这个时候,党组织的力量又发挥了作用。
黄浦一征所本身就有个张国樑劳模工作室,加上“1+1+X”党建联建平台,成立由街道及居委、律所、退休法官和征收所组成的“四位一体”调解委员会,定期设点,为居民免费提供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居民化解家庭内部纠纷、财产分割等“老大难”问题。
黄浦一征所副总经理李瑞亮,是安佳支部的老党员。
2019年,在推进乔家路东块旧改项目时,李瑞亮和同事们就遇到了一户“老大难”——一处老私房,动拆迁款涉及家中多个兄弟姐妹。房屋现有一人实际居住,兄弟姐妹多年前就搬到其他区居住。现在要动拆迁了,这笔安置费怎么分成了难题。
款项按四家平均分的话,房屋实际居住人只能拿到200万,想买套居住环境相近的房子很难。因此,这户居民始终不同意签约。
李瑞亮作为征收组员,和同事陈洁一起,再加上居委干部、律师、退休法官,将这一家人约到基地做沟通。
“不行,这钱不能这么分!”第一次调解,坐下来不到15分钟,居民就拍桌子走人。
“拦也拦不住,当时就感觉这桩事情麻烦了。”李瑞亮回忆。
“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上场后,事情有了改观。先是居委干部多次上门,拉家常打感情牌,将居民拉回到调解桌上。
征收员则负责讲道理。
“之前分房子的时候,先给你了。现在老房子要拆了,是不是也能让一步?”
“大家各退一步,早迁走早获益。要是僵持下去,错过了政策补偿时间,不是损失一笔钱吗?”
接着,由律师、退休法官从征收法规说法理,一条条法律法规摆在案头,有什么疑问当场答疑。
再有讲不通的,征收员就拉着居民算经济账,政府征收补偿有时限,过期享受不到政策,这是一笔钱;之后要打官司,请律师动辄花费几十万,这是第二笔钱。这样算下来,拿到手里的补偿款少了,还伤了感情。
在“情理法”轮番上阵后,难办的事也有了可沟通的路。经过四次调节后,一家人终于达成协议。
李瑞亮告诉记者,通过“四位一体”党建联动方法,已为一百五十多户家庭调解了300余场,调解成功率超过80%,不仅避免了居民为了分配走上法庭,还节省了社会资源,加快推进基地征收速度。
学习型党支部不断成长
旧改薪火代代传
目前黄浦一征所党总支现有党员51人,下设4个支部,分别为安佳支部、综合支部、高城支部和五征所支部。
“我们支部有个特点,一线工作人员超过一半。”一征所党总支安佳支部书记汪诚告诉记者,支部目前有党员19名,包括一线项目经办人员、项目经理以及后勤人员,“要知道,做一线经办人,长时间在基地里扎根。早八点晚十点,居民一个电话打过来,马上就要过去。”
如何做好支部建设,很考验支部书记。“说起安佳动拆迁公司,在老上海人中的名头响当当,我们叫安佳支部,自然要做成一征所里的金字招牌。”支部书记汪诚坦言。
汪诚告诉记者,今年黄浦区旧改换档,旧改项目比去年多了1万张房卡(约12000多户居民),这段时间,大家都扑在工作上。想把党员们全部聚起来确实不易。“不能因为工作忙耽误学习,也不能因为学习耽误工作。”
方法总比困难多!
支部书记、副书记、支委一起商量,集中学习加碎片式学习的方法,加强党支部建设。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书记讲党课、参观学习的方式,定期组织学习。平时则通过碎片式学习的方法,每名党员加强“学习强国”学习,每天在工作群中分享学习成绩,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学习如挤海绵,时间挤挤总会有的。党支部组织学习,以及党员自发学习,也为奔波在一线的党员征收员们提供了赋能。
新老党员之间“传帮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11月,全国劳模、老党员张国樑的房屋征收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授予第九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这间工作室也成为年轻党员们成长、提升的摇篮。
工作室每年都有十余场课题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大的课题项目由每个小组给出方案,小一些的课题,分为各个环节,交与小组制定计划。每场课题都是实打实的演练,都是一次思维急速碰撞的“头脑风暴”。
私房房客不肯搬、要求房东赔偿怎么办?居民签约了却迟迟不肯搬怎么办?选房过程中如何保障居住困难户……年轻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反复交流探索中,有了答案。
2020年,刚从上海建桥学院毕业的杨泽君,带着初入社会的不安加入了安佳支部。“刚上岗的一个月,跟着老党员们奔跑在基地第一线。看到老党员们带头啃硬骨头,我们青年党员也不能落后。”
支部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