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论坛|大学生为何不爱劳动教育?专业性时代性有待增加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0-08-21 15:00

摘要: 大学劳动教育主要面临着劳动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出现短板现象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更是把劳动教育再次推向学校教育的风口浪尖。可见,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反观当下也不能忽视大学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劳动教育工作还须进一步加强。总结来看,大学劳动教育主要面临着劳动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出现短板现象;高校劳动教育的专业性、时代性有待加强;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等问题现状。


短板现象: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当前学校教育往往把重心倾向于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常出现短板现象。劳动教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变成“选修项“而非“必修项”的现状。传统教育观念,例如在“学而优仕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谚语中所体现到的,影响着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他们对考试分数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把开始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也为培养大学生劳动素质提供了较多平台与机会,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助岗、兼职辅导员等类似组织与岗位。然而,这样的岗位数量并不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的需求。其次,这些岗位需要学生满足的条件比较繁琐,导致部分学生选择放弃这样的机会。同样,学生会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的活动往往也只限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参与,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机会并不多。


发展迟缓:专业性、时代性有待增加


时代在发展进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观念想法也随之发生了系列变化。然而当前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往往还是跳不出传统劳动教育的模式与内容,出现与时代脱节、与兴趣相悖等发展迟缓的现象。


例如,一开展劳动教育便是前往孤儿院、养老院,通过开展义务劳动等类似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都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而且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也与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需求脱钩,提不起学生们的广泛兴趣,所起到的作用与收获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负责进行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并不多,往往是其他专业的老师代课,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不高,这也体现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大学生自身:劳动观念有待转变


劳动教育对象的劳动观念对劳动教育的发展进步起到关键性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受到当前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观念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不积极;劳动意图功利化,劳动价值物质化;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有待加强。


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不积极,主要体现在当前大部分大学生主要是在家长或者老师的要求之下才进行劳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独立自主、自食其力以及吃苦耐劳品格大不如前几代人,同时也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劳动意图功利化,劳动物质化,主要体现在部分大学生对以后的职业选择的标准大多表现在“少出力,多收入”上。甚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等怪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明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拜金主义、不劳而获观念、懒惰之风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蛊惑。


不尊重、不保护其他人的劳动成果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例如,随地乱扔垃圾,不尊重洁人员的辛勤劳动等。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问题。


对策路径:着力实现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对策路径应包括:


首先,纠正不良劳动观,培养良好劳动习惯,要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帮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科学理论认识与理解,建立相关劳动知识体系;在劳动过程中涵养大学生认同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并且督促大学生树立知法守法的意念,了解劳动法做到诚实劳动、守法劳动、创新劳动;最后在劳动实践中深切感悟真善美,纠正不良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发挥与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作用。当前部分高校开设了劳动课但是课时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流于形式,期末草草的以一场考试或者一篇论文收尾。因此,不仅要相应的增加劳动课程的课时,重视劳动课程而且要配备专业劳动课老师进行授课,最基本的还是要言传身教,丰富劳动课的形式与内容,不再单纯的灌输知识,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增加劳动课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耳濡目染、切身体验中纠正大学生不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此外,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力量。抓住一切契机邀请劳动模范进高校、进课堂。可以聘请优秀劳动模范作为劳动教育课的专业教师进行劳动教育,也可以邀优秀劳动模范通过课堂宣讲、召开座谈会面对面交流、组织学生与劳动模范一起劳动等系列活动。将优秀劳动模范的事迹写入相关课程的教材中,同时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也要有机衔接劳动模范的精神与品质,引导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


可鼓励大学生走乡村下基层、深入企业与部队,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劳动所带来的发展与进步;可借助实地考察、市场调研、毕业实习等项目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开阔视野,锻炼能力,为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铺垫基础;可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政府街道办事处、商场、工地、车站等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带领学生走进工业园、科技园,参与创新创造、科技研发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坚持不懈的劳动精神。


作者:华侨大学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梁 超 黄咸书/劳动报记者 罗菁 整理)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