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在题为《疫情之下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新反思》演讲中提出问题:有一种思想认为当前中国人民要实现劳动解放和享受劳动快乐,离不开超越资本逻辑。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超越资本逻辑。我们当前能够做些什么,才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实现劳动解放?
瘟疫对人类的破坏力量,可能是自然灾害中的最大者。但是其社会危害往往难以被估计。
这次瘟疫的爆发就是一场文明火山的大爆发。我们是否可以预感到,这次面临的疫情也可能激发人的新的存在状态,引起人类的重大变革。
上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原来在西方流行,后来在东方社会间接接受,其内容是享受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享受主义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快乐和享受、追求快乐的人生。那么快乐来自哪里呢?就是消费主义,把人的快乐寄托在消费娱乐,认为最大限度的消费就是人的快乐和人的满足。
那么这种快乐追求是人类的快乐和幸福吗?不是的,这只是个人的快乐和幸福——
把人当作经济人,认为人只是追求个人的快乐,和利益最大化。这种快乐还以当前的快乐为重点,不考虑未来。
那么这次疫情来了,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和改变,最需要反思的就是我们人类是不是还像现在这样活下去,是否还要坚持现在这样的人的存在方式,是否要改变这样的存在方式?
结论是:为了从疫情当中走出来,人类必须改变目前的存在方式,生活状态,正是这种改变过程中,孕育着一种新的文明。
首先要改变享受主义,其重点就是改变马克思所说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这三种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个人认为享受最重要,但是目前来看,可能生存需要才是最深刻的,生存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我们的存在状态首先以人的生存作为着眼点。如果人类不存在了,再多的金钱和享受也是空中楼阁。今天我们研究生产、生活、生存,应当将生存放在第一位。
第二,必须要改变消费主义这种生活方式,即必须要改变人活在世界上,他的宗旨和目的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消费这一方式。现实告诉我们,造成这次灾难的原因还未清晰,但是有一点是清晰的,即它与人类无止境地伤害自然有关,而这源于人无止境的消费。只有改变无止境的消费,才能改变无止境的生产。
第三,要改变的是个人主义或极端的个人主义。在疫情中,我们发现,个人至上的生活方式是无法应对这种灾难的。人类要团结应对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抵御风险。面对新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新的平衡状态。
第四,要改变无情的现实主义。也就是说我们人类一定要满足自己的创造性。我们要过一种有目标和方向感的生活。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 陈学明 / 劳动报记者 叶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