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沪举行,全国各地400余名代表参会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0-08-21 13:24

摘要: “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是全国性大型高端学术论坛,其研讨成果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8月21日,由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发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青年学报》编辑部共同承办的“劳动幸福·人民至上·超越资本逻辑”——第五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隆重开幕。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蒋传光教授主持。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汪信砚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解超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400余名代表参会。


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他指出,“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是全国性大型高端学术论坛,其研讨成果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与本次论坛的主题相契合。而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又与党中央所倡导的勤劳守法致富、人民至上理念不谋而合。可见本次论坛主题立意很高,切中当下理论热点。今天,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矛盾运动等新情况的出现,对劳动活动本身以及人与劳动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为此,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新时代,解读新的社会现实。相信本次论坛必将极大地推动这样的研究。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汪信砚教授代表学者致辞。他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派别多样,很多都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了贡献。国内像“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这样明确亮出自己理论旗帜的尚不多见。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云峰教授介绍了论坛情况。他指出,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从2016年至今,已有五届。每届论坛都设定了一个主题,而从这些主题可以看出,它们都与“劳动幸福”一词相关。这说明主办方对劳动问题有自己的理解视角:劳动幸福是最根本的价值导向;我们需要以劳动幸福为基础构筑独特的社会主义精神——劳动精神。


随后,第五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根据相关主题设立三个分论坛,进行了分组讨论。在分论坛中,“劳动创造与人民主体性”“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人工智能与当代劳动新发展”都得到了充分讨论。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