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论坛|重“智”轻“劳”泛滥,劳动教育不该被边缘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0-08-21 13:56

摘要: 在实际的贯彻过程中,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被不断弱化和边缘化,重“智”轻“劳”现象泛滥。

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现实之需,应始终坚持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实际的贯彻过程中,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被不断弱化和边缘化,重“智”轻“劳”现象泛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务之急,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拓展和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从而使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实现“劳动理念认知和劳动行为实践的集中统一”。


一方面,学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主阵地,应将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勤工助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校内劳动育人实践平台,营造劳动育人的浓厚氛围。


另一方面,社会为劳动教育提供最大的实践资源。家庭、学校结合学生特色、当地生活实际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与社区服务、兴趣活动与创新创业、工农业生产劳动,是实现劳动教育深化和创新发展有力手段。


只有通过校内和社会协调联动的实践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实践培养方案,才能启发学生准确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运用于现实生活,在劳动实践中不断领略劳动的幸福和美丽,从根本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价值旨归。


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的时代之需,应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


70年来,我们始终强调劳动教育的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的重要意蕴,但受传统观念制约、社会环境变迁、教育方法不科学等各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的本真性和系统化功能往往被弱化,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认识往往处于对立状态,要么片面强调“劳力”的重要性而看不起“劳心”者,要么拼命追求智力教育,将知识教育与生产、技术教育脱轨。


教育的研究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应在革新教育制度上下功夫,根据国家政策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教学计划,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以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开拓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合作体系和大中小一体化衔接体系,以实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和系统性;提供科学完备的劳动教育经费和设施设备体系,以确保劳动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以重视劳动实践综合能力的考察。以此形成一整套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推进新时代和未来劳动教育真正落实落地。


作者: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黄黎明 顾春华 马前锋/劳动报记者 罗菁 整理)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