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面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石。寻不到体面职业、守不住体面岗位和干不好体面工作是体面劳动的三大现实困境。
体面劳动是指劳动者自觉自愿地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尊严、体面地参与创造财富的劳动过程。
在经济巨变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职业的整体稳定性在逐步下降,薪酬待遇高低不齐,清闲程度普遍骤降,越来越多的青年求职者纵使拼尽全力、使尽解数也难以寻觅到 完全心仪的体面职业。
从权力占有和资源分配角度来看,大多数人都把管理岗位看作体面岗位的代名词,认为管理岗有权、任性,可以占有和分配资源——
有些管理人员眼高手低,或在原地踏步后灰心丧气、不思进取,或在盲目攀比后以权谋私、以身试法;有些一线技术人员不甘清贫,或在转岗行政后荒废专业、蹉跎度日,或在晋升无望后另攀他枝、远走天涯。
从劳动负荷和岗位薪酬角度来看,很多人都认为体面岗位应该清闲、高薪,可以俘获世人的高看与眼羡——
有些一线普工人员不负重荷,或在转岗失败后辞职走人、另寻前程,或在涨薪无望后牢骚漫天、消极怠工。
而事实上,西方思潮的冲击、狭隘观念的误导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是促就体面劳动陷入相对困境的重要缘因。“守正新思想、固牢安全感”、“纠偏价值观、增强获得感”和“革新旧思维、激活幸福感”是重建体面劳动的实践捷径。
社会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具有利他属性,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衡量体面与否的标准是社会价值;资本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具有利己功能,只有富裕与否,没有共富之说,衡量体面与否的标准是物质财富。前者属于新思想,后者属于旧观念。不能守正新思想,旧观念就会死灰复燃。一旦推崇资本的旧观念沉渣泛起,人们就会迷失劳动初心、误解体面劳动、丧失劳动自觉。没有了劳动自觉,工作岗位就会岌岌可危,人们也会失去安全感。
没有了价值自信,体面劳动就会发生异化。劳动者会对强度大、薪酬低、环境差的低端劳动产生厌倦、厌烦甚至厌弃,会对工作轻、薪酬高和有面子的高端岗位大力推崇、热切追捧甚至盲目迷信。普通岗位带给青年劳动者的获得感会大打折扣。
因此,纠偏价值观不仅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时刻注意纠偏青年人的劳动价值观、增强青年人的劳动获得感。既要倡导劳动平等论的主流价值观,大力夯实青年劳动者“劳动给人尊严”和“劳动使人平等”的平等劳动观,坚持用正面价值观引导人,又要纠偏“劳心者治人”和“劳力者治于人”的差异劳动观,防范收入歧视、职业歧视和岗位歧视的思想遗毒,谨防错误的价值观误导人。
(本文作者: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朱中原 / 劳动报记者 叶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