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智育,轻劳育”现象严重,“劳动课”形同虚设、家长视孩子参加体力劳动为耻辱……强化劳动教育迫在眉睫,必须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战略意义。
劳动教育缺失令人担忧
据了解,新华社曾对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劳动教育情况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首先,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时间明显不足。据调查,各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为: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
其次,我国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据调查,能够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小学生不足三成,学生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不足10分钟。
而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调查显示,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
目前,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偏差、落实乏力、引导形式化、管理碎片化等问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劳育”现象严重;“劳动课”形同虚设。
多地教育部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现象突出。许多学校以学生安全为由,往往“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以不耽误学生学业为由,把原来应该安排学生值日劳动完成的学校走廊、卫生间、窗户等的清洁劳动改为由专门保洁人员负责,有的学校甚至花班费雇人打扫教室。学生担任值日生的劳动量大幅“缩水”。
不仅如此,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存在着的轻视劳动社会氛围。不少家长视参加体力劳动为耻辱,以“现在不好好读书,长大就只能当一名体力劳动者”之类的错误观念引导孩子。
必须补上这一明显短板
不能不说,劳动教育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明显短板。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国民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传统的劳动教育却有所弱化、淡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德、智、体、美教育高度发展的同时,劳动教育却逐渐边缘化。
“五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劳育”具有独特价值,是其他四育所不可替代的。从“劳育”的特性看,劳动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从“劳育”的功能看,劳动教育具有全面素质教育的优势。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是“劳育”的最高价值,创造性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
弘扬工匠精神强化“劳育”
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增强青少年对于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鼓励他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劳动奋斗之中。
其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实机制,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受教育者学习生活全过程。要构建好大中小幼相互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机制。遵循各学业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教育。
还要构建校内外劳动教育的联动机制,推动校内外教育融合发展,组织开展家务劳动、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全面激发青少年的劳动热情。
不仅如此,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精神教育,应形成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并驾齐驱的多元化劳动育人格局。
劳动育人应是涵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在内的完整的系统工程。要教育引导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从中学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提高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
(本文作者: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贺善侃 / 劳动报记者 罗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