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论坛|工人不是商品,中国特色的“劳模文化”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0-08-21 14:29

摘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存在劳动精神,更不可能孕育出劳模和劳模文化。

劳模文化是劳模群体在中国社会主义体制滋养下,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所孕育和凝聚而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劳动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等。


以往,诸多学者基于劳模文化的特定属性,注重阐述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对其世界意蕴却鲜有提及。事实上,劳模文化作为一种兼具社会性和超越性的劳动文化体系对全世界劳动价值阐扬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态势下深入挖掘、阐释劳模文化的世界历史价值亦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劳动伦理、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人类社会正在从信息化、数据化向智能化时代迈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国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向。建设现代化生产发展体系、推动劳动生产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成为新时代劳动生产方式的新特征。


与此相应,创造创新、精益求精成为新时代劳模文化的核心体现。


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的被迫分离 ,“工人成了商品”,成为资本追求利润的工具。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不自由、不幸福,他们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受他人支配的强制性劳动。


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存在劳动精神,更不可能孕育出劳模和劳模文化。劳模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有现象。


劳模文化所表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区别并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封锁,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运行方式的选择中,始终秉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筑牢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确保人民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立足人类整体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出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对驾驭资本逻辑,重塑“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现代化发 展新格局具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东北大学 于春玲 黄莎 / 劳动报记者 叶赟 整理)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