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论坛|在我国实现劳动幸福是完全可能的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0-08-21 11:08

摘要: 当前我国实现劳动幸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资本逻辑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劳动幸福并不是必然性存在,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劳动者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的支配者,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劳动幸福是完全可能的。


第一,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是实现劳动幸福的坚强政治保证。劳动者成为国家主人,决定了我们的国家机器是掌握在劳动者手中的,劳动者可以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国家利益和劳动者的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劳动者在做为自己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立法、行政、政策制定、经济调节等多种手段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为劳动幸福的实现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劳动幸福的坚实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还必须容许资本逻辑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继续存在,资本逻辑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社会福祉都具有积极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它绝不容许资本逻辑对劳动的全面宰制,绝不容许资本逻辑对劳动者的压迫与剥削。这就使得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有了与资本主义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逻辑存在的条件下,劳动幸福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比较充分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了未来我国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提出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些政策取向为劳动幸福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尊崇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风尚是实现劳动幸福的深厚文化观念根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指出:“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勉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时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次用“四个最”对劳动的地位作了概括,这样反复讲、讲反复,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


第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劳动幸福的良好社会基础。


第五,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劳动幸福的生态环境保障。


劳动幸福是一种主观体现,但它也有客观的表现,并不是不可量化的。当前我国实现劳动幸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劳动幸福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一种运动,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劳动幸福的水平和层次,不断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谋生手段与乐生目的的辩证统一,让劳动者在为社会、他人创造更大更多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劳动幸福还有很长的路要是走,劳动幸福未来可期。


本文作者:刘严宁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