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具体形态、劳动自由度、劳动关系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传统产业智能化进程中,传统劳动岗位减少与职业转换难度增加之间、劳动技能要 求日趋复杂与部分现实劳动难度不断降低之间、人机交互频繁与人际交往疏离之间、收入相对减少与按劳分配方式有待完善之间的矛盾,都使身处其中的产业工人面临诸多挑战和发展困境,迫切需要政府部门、传统产业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及工人自身从多方面多维度努力突破。
那么,智能化进程中传统产业工人劳动困境的突破路径在哪里呢?
第一、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社会保障,有序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进程;
第二、传统产业企业要增强战略意识和人本观念,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全面关注和满足工人的实际发展需求;
第三、人工智能产业要着力提升智能机器人性化水平,优化提高“人+智能机器人”工作效能;
第四、传统产业工人更要自觉主动实现劳动技能转型升级,积极适应智能化进程。
有企业家说,“工人不会因为机器人的到来而被淘汰,而会因为不适应或不学习而被淘汰。”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困境,工人自身首先要能突破传统劳动惯习,变革调适就业观念,主动走出集中式、固定岗、全日制的工作习惯,接纳与习惯分布式、流动式、间歇性就业;
其次能积极主动适应“人+智能机器人”的劳动范式,发挥自己熟悉生产线工序、与智能机器人联系密切的优势,从机器人创意设计、生产现场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确立适合自身并符合未来就业趋势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高校提供的各种学习平台、培训机会,专研岗位技能,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等有关人工智能的新知识,努力成为能够独立操作、集成、维修、养护智能机器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与传统产业一起转型升级,在“人机互补”中实现稳定就业;
再者要充分利用智能机器人大规模取代工人尚未到来的缓冲期,努力发展和发挥自己作为人所独有的创造力、思考力和共情力等独特优势。
(本文作者:合肥工业大学 潘莉 俎岩 / 劳动报记者 陈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