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走出高校“象牙塔”,却又进入职业培训机构“回炉”。眼下,上海一些高学历年轻人中出现了“反向”学习的新浪潮,他们以更为实际的就业态度,主动将自己“下沉”到就业市场的“广袤大地”,这一新趋势值得关注。即日起,劳动报推动《大学生“回炉”职业培训》系列调查,和这些“不同凡想”的年轻人聊一聊。
窗外绿树成荫,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声,教室内,吴菲(化名)正埋头踩着缝纫机,在一块布料上车直线。作为一名海归研究生,周末来学做裁缝,是此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在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培训中心,还有近30位和吴菲一样的“回炉者”,她们从最基本的裁剪、车直线、封口袋开始,学习一门手艺。或为了职业发展,或出于兴趣,或为转换职业赛道,“技能”两个字,似乎在内卷与彷徨的当下,分量变重了,带着一种安定又治愈的力量。
年轻人在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培训中心学习服装缝纫。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海归自费学裁缝,“卷”技能提升自我
吴菲在意大利学服装设计,去年刚回国,目前在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做设计助理。她车的线是同学们里面最直的,“毕竟是学服装设计的,但我也仅限于这些基本功了。”吴菲笑得有点不好意思。
“在意大利读书的时候,老师们主要讲设计理念、美学,真正自己动手打版做件衣服的机会少之又少。”看过无数场秀,脑子里都是顶级时尚潮流趋势,充满自信的吴菲入职后发现“有点不对”。“作为一名设计助理,我需要和供应商沟通,将设计师的灵感落地,交代设计要求,但因为我对缝型、元素工艺这些基础技术了解不多,沟通下来有些吃力。”
年轻人正在用缝纫机练习。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吴菲身边的同事们,有的在这一行“锤炼”过多年,有的尽管学历不如她,但扎扎实实学过服装实物制作,对接起供应商来,显得游刃有余。“这种工作压力还是很明显的,难免焦虑。”“我同事有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就给我推荐了研修班。”坐在缝纫机面前,听着老师讲特种压脚,吴菲的心也静了下来。
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市场营销硕士的刘卓(化名)作为研修班里为数不多的男生,显得有些特别。课程老师要求同学们车直线,每排距离为1厘米,但刘卓的手彷佛“不听话”,手忙脚乱中车出来一条条歪歪扭扭的线条,令人忍俊不禁。
“谁能想到,我一个做Marketing的,还要牺牲周末时间,自费来学做裁缝呢?”刘卓打算放低些自我要求,听得懂老师讲什么就行了,至于做得怎么样,算了吧。
“当供应商问我,斜插口袋是做直线型还是曲线型时,我头有点大。”刘卓也在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尽管是做市场,却也要求他懂些基本的服装设计理念和技巧。“我一开始是在网上查,自学,但不系统,就索性报个班来学一学。”刘卓叹了口气,说:“现在职场太卷啦,光有理论知识很难和乙方沟通,效率还很低,只能想法子提升自己。”
海归履历就像一块“敲门砖”,当年轻的大学生们进入到企业后发现,高深的理论用得不多,实实在在的技能是最强辅助。“就像从前车马慢,企业好像也不着急,可以让人从工作中慢慢学、慢慢积累,现在讲究上手就能干,KPI摆在那里,没人能等你,只有人想超越你。”刘卓说。
“回炉”学技能,对于这些白领来说,是职场“内卷”之下,给自己的加分项。
未雨绸缪,用“一技之长”来对抗焦虑
“多学点总没错。”这是李鸣(化名)的人生信条。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他日常与机械零件打交道,但内心一直有个梦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我从小就学画画,那时候看时装秀,模特在T台上走着猫步,设计师在最后压轴出场,那个感觉,真的是‘哇塞’,好酷。”
授课教师正在讲授缝纫技巧。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人生路往往与梦想不在同一轨道上,但梦想的种子总是在某些时机的催化下,等待发芽。“我那天刷短视频,突然看到了东华服装设计的研修班,当时就觉得,我想学,机会来了。”李鸣立刻报了名,坐在缝纫机面前时,特别激动。“现在用的都是可触摸的电脑屏工业机,车缝速度可以机器调,不用担心一脚车到太平洋。”李鸣在一块四方布料上,认认真真地车着格子。
“身边朋友,被裁的不少,找工作也不是很顺利。”李鸣是个乐观的人,他说成为不了服装设计师也没关系,自己学会做衣服,有点缝纫技能,或许今后能换条赛道。“孔乙己的长衫脱掉也不难,技能改变人生嘛。”
“我本科学的对外贸易专业,做了几年服装外贸,去年被裁员了。”张甜(化名)手脚麻利,最快完成了老师的作业。“现在整体环境压力比较大,确实工作不好找。”张甜投了不少简历,都石沉大海。“我有一次看到有服装企业在招工厂管理人员,薪资待遇还可以,要求本科学历,但要有基本的服装缝纫技能。”
“或许我可以学一学技能,去试试看。”张甜说,去企业面试时,这段经历能为她增添不少底气。
学历为本,“回炉”为用,相辅相成。
“回炉”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杨洁在教室里看着这些坐在缝纫台上的年轻人,心中难免感慨。“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办服装设计研修班了。服装工艺、款式设计、手绘、打版、裁剪,电脑设计和打版、综合实战、管理营销等,全套培训都有,授课教师以我们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师为主体,他们平时还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研修班里走出了很多服装行业从业人员。”杨洁说。
年轻人正在上课。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以前,主要是服装企业组织职工来学习,学员有一定基础。这些年,社会人士报名的数量越来越多了。”杨洁说,有学员当成兴趣班,出于热爱来报名,但更多的是服装行业从业者来提升自我,或者是为转换赛道做准备。报名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学历也越来越高。比如这一期,有复旦、同济毕业的,也有不少海外留学回来的。“多数都是零基础,所以服装工艺课程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更为重要,因为这是服装基础课程。”
杨洁告诉记者,在为期17天的服装工艺培训中,零基础的学员会学习多种元素工艺,包括基础缝型,领子、口袋、袖子、门襟、腰头等。等到学期结束时,同学们能综合应用元素工艺进行量身定制,做出裤子、裙子、上装等成衣,获得东华大学的结业证书。“对于社会人士开设的研修班,力求让她们听得懂,真正学到技能。”杨洁说:“除了初级班,学员还可以报中级和高级班,如套装、大衣、旗袍或汉服的高级定制等等,其他设计或技术培训也都有,这些都是工作中非常实用的技能。”
“价格和时间成本,对于我来说,都是可以承受的。周末不再虚度,来学校认真地学点东西,心里挺踏实的。”张甜说。
多个技能多条路,在当下,更多年轻人认可了它的分量和意义。
头图为年轻人“回炉”,周末到大学里学习技能。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