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红马甲”,掏出笔记本,60位中小学生被赋予一个新身份——劳动报“小记者”。2024年1月29日和2月1日,劳动报社举办了两场别开生面的“小记者”职业体验日活动,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进神秘又“高大上”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开始有趣又“炸裂”的核电探秘之旅……
1月29日和2月1日,劳动报“小记者”职业体验活动走进上海核工院。
走近上海工匠,“触摸”大国重器
一走进核能科技展厅,1比30的“国和一号”模型马上吸引众多学生的视线。“钢穹顶上戴着的巨大‘帽子’,其实是一个装着3000多吨冷却水的超大水箱,蕴含着关键的核安全设计理念——非能动技术保障,不依赖外在动力源即可通过自身重力和自然循环运行”……
上海核工院的科普老师张雨泽讲得生动,“小记者”们听得投入,记得认真,还不时抛出一个个“高质量”的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从“国之光荣”到“国和一号”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以及728人自力更生、打破垄断的创新精神,让“小记者”们深受感染和鼓舞,崇敬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国和一号”模型吸引众多“小记者”的视线。
上海核工院科普队长杨子涵为劳动报“小记者”介绍综合智慧核能供热厂模型。
走进上海核工院核能科技展厅,“小记者”们很快进入角色,有模有样地开始采风。
一场沉浸式科普初体验过后,“小记者”们对核电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随后,“上海工匠”、上海核工院首席数字官、电气仪控所所长毕道伟带来一堂充满趣味的“硬核”科普课,让“小记者”们深切感受到中国核电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背后的酸甜苦辣。
毕道伟从上世纪70年代上海缺电开始娓娓道来:上海是我国核电肇兴之地,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秦山核电工程从这里走出,“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持续推进的底气与信念,离不开上海核工院50余年核电研发、设计、建造的历史底蕴……当投屏上打出“2021年由上海核工院主导制定的我国核电领域首个IEC国际标准(IEC 63186)正式发布”时,台下发出会心的笑声。
长期以来,核电国际标准一直被西方等核电强国垄断,毕道伟从2011年开始参与IEC工作,十几年默默坚守,终获突破。他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上也要具有“坐得住冷板凳,闯得进无人区”的韧劲。
互动环节将工匠讲堂的气氛再次带入高潮,“小记者”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善于思考,敢于发问,让毕道伟连赞“年龄不大,问题却很专业”。
“为什么核弹会爆炸,而核电站却不会爆炸?”
“核泄露对环境有多大影响?”
“未来,核电站会做得更小吗?可以让它搬迁移动吗?”
……
“你的问题非常好!核弹为什么会爆炸?听说过链式反应吗?当中子打入铀后,原子核发生裂变,一个中子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越来越多,原子弹就爆炸了,而我们的核电站不会爆炸,是因为我们能很好地控制核裂变,让一个中子引起裂变后,只能再出来一个中子,都是‘独生子女’……”毕道伟幽默形象的回答,让“小记者”们茅塞顿开。
“毕老师讲得好生动”“一下子秒懂”“中国的核电技术真厉害”……学生们纷纷写下笔记和感悟,表示“不虚此行”。
“上海工匠”毕道伟分享自己“在核电国际标准舞台上不断擦亮上海名片”的创新之路。
殷同学有着丰富的核知识“储备”,她的问题思考深刻,得到了“上海工匠”的亲自“认证”。“平时在家常向爸爸讨教核电问题,但是这次参观核能科技展厅,看到‘国和一号’模型,还是被震撼到了!”
最后,劳动报资深记者教学生们怎样像记者一样做生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在采访新闻时做到“口到耳到眼到手到脑到”。同学们结合这次活动,更加切实体会到写好一篇新闻稿“七分采、三分写”的道理。不少“小记者”用手机和相机全程记录下工匠和记者的讲课,收获满满。
“小记者”们思路活跃,争相向“上海工匠”提问。
追光工匠精神,埋下科学种子
“小记者”体验日活动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探索科学的种子。
建襄小学赵同学等6人组队报名参加体验日活动,“我们的寒假小报制作一定出彩,题目想好了,就叫追光科学家,‘核’我一起向未来!”赵同学兴奋道。
八年级的牛同学说,从小就很喜欢物理,对绿色能源核电也颇感兴趣,于是和弟弟一起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听工匠讲课后,化解了“恐核”情绪,一些问题也豁然开朗,希望未来能为和平利用核能出一份力。
七年级的张同学去年看了影片《奥本海默》后,便对原子弹和核能产生了兴趣,后来又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更想深入了解一下我国的核电发展状况。“听毕老师讲解后才知道,原来上海核工院‘代号728’院,就是1970年2月8日的意思,那一天,上海传达周恩来总理同意上海开展核电研究的指示精神,从此开启了中国核电创新发展的新篇章。”毕老师的创新心路历程,深深打动了她,尤其那句“要坚持,要自信,让你走出来的路,成为后人的路”,一直在她的耳畔回响。
自称有点小“社恐”的丁同学,这次鼓足了勇气,大胆地向毕老师提了一个关于核能安全的问题,当得到老师的夸奖时,她腼腆地笑了。丁妈妈说,女儿参加这次活动,本来是想开拓眼界,丰富寒假生活,没想到,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她能克服恐惧心理,突破自己,大胆提问,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两场劳动报社“小记者”体验日活动圆满结束后,很多同学意犹未尽,他们打算将这场特殊的核电之旅做成小报、短视频。还有“小记者”在第一场活动结束后,就写好了“小作文”,发给报社记者老师。
四年级的周同学在题为《探寻核电的奥秘》的文章里写道,参加活动之前一直在想,核的威力那么大,核能发电的碳排量肯定高得吓人吧?听了毕老师讲解后才知道,核能发电只需要很少的煤和核燃料,自然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很少,核电原来是一种环保、清洁、安全的能源。周同学是学校自然社团的成员,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很关心。参观核工院的科普基地时,他还特地拍下铀矿石“钙铀云母”的照片,打算用在下次学校的主题演讲PPT里。
“小记者”拍下铀矿石“钙铀云母”的照片。
“小记者”正在专注地记笔记。
创新职业体验,家长积极响应
一场体验日活动后,曲同学和魏同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还用各自的智能手表互加好友。在与工匠互动时,两人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当他们拿到金灿灿的“国和一号”卡通IP徽章作为奖励时,激动地欢呼。
曲妈妈给孩子报过主持人学习班:“儿子锻炼过几次后,胆子大起来,待人接物也越来越老练。”她觉得,劳动报社“小记者”体验日活动能培养孩子倾听、记录的好习惯,养成思辨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听说能和中国核电领域的“上海工匠”见面,四年级的卢同学兴奋了好几天,来之前他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核能是怎么发电的,还学到了新名词——核裂变和核聚变,可谓是做足了功课。
他向毕老师提问:核电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什么?上海核工院目前在研究什么核能新技术?毕老师夸奖他“有想法,问得好”。孙子的这股子钻劲,让卢奶奶很欣慰。“356行,行行出状元,我想让孩子都体验一遍,让他从小就了解每个行业的甘苦,知道每个职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这是未来劳动者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这次孙子能亲眼目睹上海工匠的风采,很难得也很值得,不仅见了世面,学到了知识,也明白了什么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匠人精神。”她表示,劳动报社脚踏实地,为孩子们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希望这样的活动一直搞下去,打算下次再报名参加。
陈爷爷家里订了劳动报,看到招募“小记者”活动后,第一时间替孙子报了名。他说,男孩子对航天、航海特别感兴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首架C919大飞机交付,再到上海核工院参与建设“国和一号”,每一次重大科技成就、每一个超级工程背后,都离不开劳模工匠。希望劳动报社能够聚合更多劳模工匠的资源,组织举办多姿多彩的职业体验活动,丰富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也让他们从中学习劳模工匠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懂得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和坚守。
据了解,1月初劳动报社启动“小记者”体验日活动后,来电咨询的电话就不断,“小记者”的名额很快报满。前来体验的学生,年龄跨度从一年级到八年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
未来,劳动报社将深耕“小记者”体验日活动品牌,形成“素质培育与职业体验并重,新媒体传播与线下实践协同,工匠引领与活动浸润协作”的特色,今后持续为“小记者”带来更丰富多元的职场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报“小记者”体验日活动培养了孩子倾听、记录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