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上海电信徐珺:心心在一艺,光纤铸匠心

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上海电信徐珺:心心在一艺,光纤铸匠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钱立富 2024-09-04 13:14

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上海电信徐珺,为这座城市提供最专业的“接入”,让千家万户与信息时代同频共振。

今夏的上海,“炎”值爆表。早上8点半,不断升高的气温已经让人感到不适。身着电信工作服的徐珺停好电瓶车,摘下头盔后脸上的汗珠清晰可见,他背起厚重的工具包,向用户家中走去。


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即使徐珺获得了多项荣誉,即使从活力少年变成沉稳大叔,但这一幕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参加工作至今27年,徐珺的坐骑从自行车换成了电瓶车,携带着总重二三十公斤的全套设备,穿梭于上海的大街里弄,只为做好一件事情,这就是“接入”。



从铜缆到光纤,从光纤入户到光纤进房间,徐珺潜心钻研、不断突破,攻克了诸多难关,将越来越极速的网络和曾经难以想象的智能应用接入无数上海家庭和企业。由此,徐珺有了“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的赞誉,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并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


在他来看,“接入”这件事没有终点,因为技术总是在迭代升级,用户对于高品质智慧生活的需求也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实践、传承,才能将“接入”这件事做得更好。这是驱动徐珺一直向前奔跑的动力,如今,他编写的《全光组网操作法》即将出版,他推动研发的50GPON光功率机提升着万兆时代的装维工器具水平,他参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以期为一线装维人员提供更有力支撑。他始终想着为无数用户和这座城市提供最专业的“接入”,在这奔腾的时代屹立潮头。


创新

让上海网速成为世界速度


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徐珺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更是有力推动者。


1994年,还在学校读书的徐珺花了1.2万元巨资组装了一台电脑,还花了四五百元购买了用于上网的调制解调器Modem,当时是窄带拨号上网时代,网速只有56K。从此,徐珺与互联网结下不解之缘,也成为后来他痴迷醉心的事业。


十几年前,国内宽带水平落后一直饱受诟病,在一些国际专业机构的排名中,我国网速经常排在八九十名。此时,上海挺身而出,上海电信第一个制定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2009年,上海电信以超前的国际化视野,在国内率先启动光纤入户建设,打造城市光网,推动光纤全面取代铜缆。


但推动光纤入户是件难度极高的事情,尤其是推动整个城市实施光纤入户。光缆不同于铜缆,极易损坏且难以修复,对布线的要求非常高,如何将光纤稳稳当当接入千家万户,这是当时信息通信行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国外个别发达国家已开始部署光纤网络,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密度情况不一,国外所使用的工器具和经验方法在国内并不适用,而且成本十分高昂,无法助力我国光纤到户规模部署。


只有中国的线务员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光网入户方法,徐珺坚信这一点,并为此刻苦钻研。通过不断摸索,他创新打造出吹管器、牵引绳、穿引头、“控油瓶”等“四小工具”,大大提升了暗管穿线的成功率。如吹管器,成本只有几元,但结合正确的方法就能替代50万元的工业内窥镜,判断暗管是否通畅。又如穿引头,进口穿管器的穿引头和衔接部位不适合中国暗管,经过改进,能够适应中国暗管并能长距离穿放,同时成本大幅降低。



位于上海常德路上的常德公寓如今已有88岁“高龄”,当初公寓内居民极力反对安装光纤宽带,因为担心会破坏建筑结构。为此,徐珺和同事向居民立下“不打洞、不拉明线”的“军令状”。经过排摸,徐珺决定利用大楼原来的金属暗管,将光纤接入进去。但这里暗管的口径比普通暗管小很多,而且里面有电话线。这时,“四小工具”发挥了大作用,将光纤成功接入,并且没有在墙上凿一个洞。居民们的目光,也从质疑转为钦佩。目前,徐珺已经为上海400多幢老旧建筑解决了光纤接入难的问题,为上海的百年建筑融入了新时代的高速通信之“光”!




为了推动光纤到户、光纤到房间,徐珺还做了一件事,研发和使用隐形光纤,为不具备暗管入户条件的家庭接入光纤网络。2015年,徐珺穿通了中国第一根隐形光纤。2020年1月,我国在全球范围最先颁布实施隐形光缆行业标准,徐珺是起草人之一,他提出的降低隐形光缆抗拉力、使用冷胶为隐形光缆进行固定等多项重要内容被列入标准之中。


在徐珺等万千通信人的推动下,上海网速水平从落后走向全球领先,五年前成为“全球千兆第一城”,如今正加速迈向双万兆(5G-A、万兆光网)时代。


新的时期会有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法宝”仍是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推动万兆光网加速发展,徐珺携手合作伙伴开发了50GPON光功率机,改变了过去很长时间装维工器具水平落后于接入技术发展的尴尬境况,这为万千家庭接入万兆网络提供了极大助力。


引领

从填补空白到屹立潮头


创新,不仅仅是为了攻克具体的难关,更重要的是形成规范和标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光纤宽带发展初期,针对安装施工要求及布线过程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徐珺跑遍了上海市各区数千个小区,了解各种房型和场景,总结编写了《FTTH现场装维实用教程》,填补了国内通信装维一线施工规范的空白,解决了住宅光纤入户的世界性难题,为装维人员提供了工作指引和指导。


不仅于此,徐珺还为全球光纤宽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向国际同行分享中国经验。四年前,他和同事受德国同行邀请,帮助对方实施FTTH光纤入户工程。这让对方对中国装维技术人员的施工工艺和水平大为惊叹。



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今,新一代全光组网正扑面而来,利用光纤替代双绞线电缆,为用户带来更为极速的上网体验和更加丰富、智能的应用体验。但是全光组网对布线工艺及质量要求更高,施工难度大。



面对全光组网浪潮,徐珺又一次站在潮头。他编写的《全光组网操作法》,被收录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编纂的“百工匠百操作法”中,不久之后将出版发行。


《全光组网操作法》涵盖了全光组网安装维护流程、全光组网安装维护操作法、全光组网装维交付标准等各方面内容,着重围绕暗管穿引、明线钉固、线槽布放、隐形光缆等施工环节展开,通过浅显懂的图文形式展示施工步骤方法、技能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助力提升全光组网的施工操作水平,提升全光组网装维效率和质量。


这在电信运营商行业内开了先河,推动我国在全光组网施工工艺和方法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扎根

27年如一日奔波在一线


专注通信接入领域27年,徐珺获得“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长三角大国工匠”“信息通信行业工匠”“上海工匠”“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等荣誉和称号,但初心始终不改,他说自己的梦想在一线。


电瓶车的车轮,丈量着徐珺为民服务的情怀,在老式里弄,在新式小区,也在繁华楼宇。徐珺“钟爱”电瓶车,是因为能方便走街串巷,能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现在骑行的这部电瓶车已经伴随他奔波了四万多公里。


每天骑行40多公里,走遍了全市数千个小区,徐珺用这样的速度奔波着,为市民排忧解难,提供最专业的“连接”。从“光纤万兆入户”的硬件连接到“智慧家庭入户”的软件服务,他的电信服务范畴在不断深入和拓展。



一次,某片区数个小区的居民大范围遇到上网故障,家中WiFi网络无法使用,但是网络连接都是正常的,大家束手无策、苦恼不已。



“怪事”的发生,燃起了徐珺的研究热情。于是,他骑着电瓶车带着测试设备,来到现场详细勘察。居民区附近有所学校,徐珺来来回回走了两三万步,发现越靠近学校的地方,重传率就越高,用户无法上网,而在远离学校的区域,“症状”相对轻一些。徐珺怀疑,问题可能出在学校身上。经过多次沟通,校方表示,自己的系统遭遇了病毒攻击。这正是周围居民不能WiFi上网的原因所在,因为学校系统受到病毒攻击,倒过来影响“AC+AP”,AP再向外攻击,使得周边居民上网出现问题。第二天,为校方提供服务的IT人士重新设置了安全机制,攻击停止,周边居民上网恢复正常。


传承

从“一花独放”到“百花齐放”


参加工作27年,经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徐珺完成了一名线务员初级工到国内互联网接入顶级技能人才的蜕变。在很多人的心中,他是难以超越的传奇。


徐珺始终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非常重视装维人才的培养,注重装维技能的传承。


徐珺工作室就是传承与发扬装维技能的重要载体,成立至今13年,工作室成绩斐然,已培养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5人、上海市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1人、中国电信集团技术能手6人、上海电信技术能手10人、各级劳模先进5人。


在徐珺的带领下,工作室内涵越来越丰富,成为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浦东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因为创新、因为价值,徐珺和徐珺工作室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徐珺已经连续4届、8年承担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行业专家工作,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运营商行业专家代表。


但徐珺不满足于此,目光也不局限于工作室。


在十多年前的互联网时代,徐珺创建了国内首个专注于通信线务技术的网站“线务员之家”,分享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还有攻克“疑难杂症”的心得。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他将“线务员之家”搬到了主流视频平台,继续分享知识技能,累计已分享了143个教学视频,带动了越来越多通信装维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提升。对于徐珺来说,“用我的五小时,换成你的五分钟”的分享,会带来工作乐趣,他希望帮助更多人提升技能。


现在,他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以期为更多装维技能人员赋能。徐珺正参与打造一种大模型智能系统,装维人员在实际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智能系统会像专家一样提供解答与指导。要实现这样的场景,语料的准确性和丰富程度至关重要,恰恰在这方面,徐珺有着丰富的积累。



徐珺也希望积聚力量,基于人工智能和大视觉技术,将机器人作业方式引入装维工作之中,比如利用机器人完成光纤熔接工作。


世界在变,技术在变,徐珺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对自己事业的无比热爱,要用最专业的“接入”,助力智慧城市、数字中国建设,让千家万户与信息时代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黄凌燕

图片提供:费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