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手表” 大“工匠”
浦东新区金茂小学五(5)班 袁思宸
从1955年到2025年,上海手表走过了70个年头。岁月的磨砺造就了这个民族品牌。1月24日,我有幸走进了榆林路200号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在这幢并不起眼的大楼里,我感受到了海派东方的神韵。
当我身穿白色工作服在风淋室吹尘后,步入了无尘车间。我很好奇为什么手表的制作要在无尘车间完成,制表师傅说如果灰尘进入手表,就可能导致手表走时不精准。车间里,手表制作师们始终低着头,认真、熟练地工作着,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每一块手表都倾注着他们的专注和用心。
当我自己亲身体验做手表机芯时,才真正感受到了制作的不易。组装手表的零件非常细小,整个组装过程需要双手用镊子一点点地配合完成,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极高的精细度和耐心。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在陈列室里,我看到了一块块融合东方美学精致的上海牌手表。有本红色封面的“制表工艺学”放在展台上吸引了我的眼球。翻开一看,里面内容全部都是根据苏联的原版著作翻译手写而来,令人惊叹。这本“手抄书”见证了几代制表师傅们的匠心传承。
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天我还见到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制造部副部长、上海工匠李文侠老师。他告诉我,小时候他将父亲的手表拆卸后,发现无法组装回去,为了能将手表恢复原样,报考了上海手表厂技校,就此在这个行业耕耘了近40年。当初国内制表技术一直落后国外,没有国产陀飞轮机芯成了他们的“心病”。他带领团队开始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前前后后做了2000套都失败了,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经过团队不断地摸索尝试,成功研发装配出了中国首批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陀飞轮手表机芯,扬名海内外。
在与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工匠精神背后的坚韧与执着,这是超越课本带给我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