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金融高地的浦发工匠故事:匠心如玉,如琢如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25-04-29 12:24

摘要: 浦发银行的八个工作室以“八心”为笔,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用专业诠释“金融工匠精神”,以创新回应时代命题。

2025年5月1日即将如期而至,在晨光中,黄浦江的粼粼波光与陆家嘴摩天楼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为劳动者奏响一曲光与影的赞歌。


每天,浦发银行网点的数字终端都会率先苏醒,那些被称为"金融螺丝钉"的银行人,正以毫米级的精度运转:大堂的高低柜台后面,柜员的指尖在验钞紫光中翻飞,精准捕捉每处水印的毫厘之差;私人银行部的茶香里,理财师将客户的人生周期拆解成一个个财务变量;交易室的曲面屏前,产品经理用精确的产品模型筑起跨国资金链的护城河……


这里,传承着浦发银行员工的匠心精神——一个个工位上镌刻的工牌是每一位工匠汗水的缩影,让我们来听一听其中八个品牌工作室的精彩故事。他们如同八颗明珠,以“创心、细心、仁心、专心、匠心、雄心、慧心、智心”为核,推动业务发展,见证城市进步。


创心

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摆渡人”



“科技孵化不是撒网,而是精耕。”袁伟勇工作室以“创心”破解科技融资难题,首创生物医药临床管线数据质押贷款,让“专利”替代“砖头”成为信用基石,护航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工作室以张江为基地,立足“金融+科技”深度融合,以工匠精神为内核,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组建“金融+产业+技术”复合型团队,深入攻克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他们做好浦发银行首家孵化器建设,从资质申报、物理空间改造、服务方案制定、企业入孵、活动赋能等多维度着手。截至目前,工作室新拓入孵企业41家,其中5家企业进入融资阶段,包括1家亿元级A轮融资、1家5000万级B轮融资、3家千万级A轮融资;首批入孵企业中2家孵化毕业,其中1家获得亿元级B轮融资,1家获得8500万美元合作销售订单。


工作室赋能孵化生态链,从“科创加速营”到产学研联盟,他们联合韦豪创新、浙大高研院打造5家创新实验室,助力科技企业打通创新创业的“最初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金融与科技在张江碰撞出裂变火花。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粒创新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袁伟勇如是说。


细心

姜文娟科技金融工作室

深耕科创雨林的精准“滴灌人”



“科技企业的成长,需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姜文娟科技金融工作室的12名成员,以匠人之心雕琢服务链条,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热带雨林”式的科创金融专业化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工作室着眼于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从“浦新贷”到“科担贷”再到“研发贷”,他们创新贷款担保模式,让轻资产的科创企业也能破土成林。工作室还落实首单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贷款落地,推动浦发银行创新中心——张江创孵基地建成运营;深度参与2024浦东新区“明珠杯”全球创业大赛、“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推出大赛专属服务方案;推动“科技特色区域支行+科技特色网点+硬科技团队“的科技特色经营体系建设,并于3月12日分行科技金融日期间举办系列科技金融路演活动。今年一季度,工作室已累计举办活动近30场,现场服务企业约1200户,广泛覆盖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


截至目前,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服务科技企业超12800户,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300亿元,成功帮助一批优质科技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上海地区科创板上市企业服务覆盖率超九成。


未来,作为科技金融业务推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将聚焦科技企业多样化需求场景开展专题研究,丰富产品和服务模式供给,陪伴更多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仁心

周诗颖生物医药金融工作室

创新药企背后的“隐形护航者”



“我们不仅是银行人,更是创新药企的同行者。”周诗颖生物医药金融工作室的6人“尖兵队”,以“仁心”破解生物医药融资难题,坚持“技术流”评审体系——不看砖头看专利,不盯抵押盯管线,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注入源头活水。


针对创新药企业,工作室建立“研发里程碑跟踪机制”,将授信额度与临床试验进展动态绑定。以某抗肿瘤新药企业为例,企业有着优异的临床数据,正处于关键的临床试验阶段,工作室成员从实验室数据中嗅到机遇,“这个疗法是公认的方向,是一个出大品种的赛道”。团队连夜调研并设计方案,一周内便批复2000万元信用贷款,满足了企业管线出海前紧急的资金需求,缓解了股权融资的迫切,并可持续推动管线研发进展。


为构建“金融+产业”生态圈,工作室每月举办行业研讨会,要求成员精通至少两个细分领域。从mRNA技术到CAR-T疗法,从临床试验阶段到商业化前景,团队全员参与撰写18万字行研报告,硬核程度堪比专业咨询机构。


截至2024年末,上海分行已与近300家医药产业客户建立授信合作关系,批复的授信额度接近500亿元,服务科创板上市的上海企业超过8成。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客户的那句评价:“他们不仅提供资金,更懂我们的梦想。”诚然,金融的温度不在于数字的体量,而在于它能否成为托举希望的杠杆。


专心

金正皓贵金属及大宗商品工作室

产业深水区的“探路先锋”



“不懂产业链,就做不好大宗金融。”金正皓贵金属及大宗商品工作室的成员们深知,大宗商品业务的核心在于“专业先行”。这支团队以“专心”深耕产业,从铝锭到橡胶,从贵金属租借到浦商银业务,他们的服务覆盖三大期货交易所、7大商品品类,2024年7月至今,工作室仅在贵金属领域中收超就突破了5000万元。


为打破“金融与产业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团队将研究作为立身之本。以铝产业链为例,成员们从市场走势、行业结构、供应链梳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对市场、行业以及业务可能影响进行分析拆解,预判价格波动。


2024年6月,工作室联合上期所举办“铸金论色”黄金与有色风险管理沙龙,同年12月,与上海钢联共同主办2024年铅锌年会,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力,为后续客户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四季度,工作室参与上期所“松林杯”产融服务基地评选,荣获银行类“杰出作品奖”第一名。这一奖项不仅是对团队专业能力的认可,更彰显了浦发银行在贵金属及大宗商品领域的市场地位。


金正皓常对团队说:“专业,是我们的通行证。”未来,这支“探路先锋”将继续以专精之道,在产业深水中开辟金融新航路。


匠心

朱赟璐消费金融工作室

点亮消费新图景的“筑梦人”

“让数据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腿”,这是“朱赟璐消费金融工作室”的服务宗旨。在金融与民生深度融合的趋势下,这支由11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团队,以“数智化”为轴心,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惠及民生的温暖服务,在购房、装修、买车、教育等消费场景中雕琢细节,持续优化产品体系,打造消费金融服务新模式。


住房按揭方面,工作室启动“不见面抵押3.0”“带押过户2.0”等功能开发或升级工作,优化客户全流程体验,持续提升传统业务的服务质效。消费信贷方面,迭代“浦闪贷”产品策略,将单笔支用限额调高至30万,并增加最长7年期的选择,将消费贷新政落到实处,满足居民大额消费需求。信用卡方面,加大在新能源购车场景的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同时,与房贷联动,打造“按揭+”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通过优客分期、家装分期等产品,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消费金融需求。


截至今年3月末,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在按揭、消费和信用卡领域的信贷余额已突破1200亿元,一季度当季投放规模超150亿元,同比提升超2.5倍。数据背后,是团队对流程的千次优化、对场景的精准洞察,匠心精神体现在对用户体验的毫厘打磨中。


未来,这支团队将继续深化“金融+场景”融合创新,为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更多“浦发智慧”,点亮美好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雄心

刘凯航运金融工作室

推进航运中心建设的金融“试验田”



“航运是上海的基因,金融是航运的血液。”刘凯航运金融工作室给自己的定位是——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探索航运场景下特色金融业务的试验田,以雄心壮志投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参与《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修订调研,服务“航运资本链接全球商洽会”,工作室全发方位、多角度参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方面接触客户、发掘客户、服务客户,一方面了解航运产业的概况、挖掘航运细分场景,适配金融解决方案。


工作室主动参与浦东航运周活动,为之提供高质量航运金融服务。在与参会方沟通中,团队发现,不少企业对在国际航运业务运营中嵌入浦发银行避险产品用以规避汇率、商品价格波动感兴趣,他们立即积极介入,目前正联动相关部门在后续推进中。工作室还联合分行跨境部打造金融辅导会,吸引27家航运企业参与,4家当场开户。


未来,航运金融工作室将持续攻坚航运金融课题,力争让浦发方案成为上海连接全球港口的“金融锚点”。


慧心

史海俊资产托管工作室

跨境托管赛道上的领航者



“跨境托管不仅是业务,更是连接全球的桥梁。”史海俊带领团队以慧心洞察机遇,发挥分行托管、投行、自贸三大品牌市场优势,在浦发银行全行范围内首创FT账户下托管业务运营流程,服务2024年最大并购项目,推动跨境托管规模一年增长206%。


跨境托管业务是浦发银行跨境赛道重要场景之一,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将之列为战略方向重点拓展。2024年末,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托管规模成功突破5万亿元大关,达到5.3万亿元,连续多年排名上海地区第一。其中,跨境托管规模更是高达560亿元。工作室在FT账户托管业务的拓展,是分行跨境托管规模整体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突破点。


工作室紧抓跨境托管业务风口,一方面紧盯美元资产高息窗口期,聚焦QDII和QDLP业务,深度调研重点金融机构,指导支行集中资源提前锁定QD额度;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好转,工作室提前布局外资入境投资机会,成功落地近3年来的首笔QFII业务和外汇投资便利化后首笔QFLP业务。工作室成立以来,相继落地合计8笔跨境资管类产品,跨境资管类产品规模较工作室成立前增长超200%。


史海俊说:“我们不做跟随者,要做领航员。”如今,这支团队正通过专业引领、紧抓热点,以创新产品为抓手,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智心

方姣姬数智运营工作室

数字化浪潮中的服务革新者



“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有温度的服务。”这句话被方姣姬数智运营工作室的成员们反复提及。这支由浦发银行总行“百名英才”方姣姬领衔、多部门骨干组成的团队,以“智心”为核,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数智化模型等前沿技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服务温度。


在客户函证高峰期,传统人工处理流程耗时费力,工作室运用RPA等数智化工具打造“询证函智能工作站”,实现从业务采集、数据确认到回函输出的全流程线上处理,大幅提升处理效率及对外回函质量。


面对企业客户,工作室探索开户便利化方面的创新。试点推广开户作业模式,PAD上门开户拓展服务半径,打造身边一站式银行;运用网点智能设备延展实体柜台服务半径,自助办理享开户便利。面对特殊客群,工作室以“云柜”服务打破空间壁垒。将原传统柜面集约至后端,通过PAD移动终端或手机银行等渠道、借助音频及远程交互技术,工作人员可为行动不便的客户提供近似面对面的远程视频服务,实现“主动关怀上门办、远程服务便捷办”。而在反诈战场上,团队运用大数据模型加筑资金安全防线,深度洞察账户行为动向,提前预警可疑账户风险,提升防阻反诈能力,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方姣姬总结道:“数智化的终点,是让每个人感受到金融的便捷与温暖。”


(以上工作室事迹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浦发银行的八个工作室以“八心”为笔,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用专业诠释“金融工匠精神”,以创新回应时代命题。


未来,这群金融匠人将继续与浦东同行,在科技自强、开放升级、民生普惠的征程中,续写更多“心的故事”。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