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大会,隆重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表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1670名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中,申能集团申能股份旗下上海申能临港燃机发电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师吕勇根赫然在列,他也是申能创立以来获评的首位“全国劳动模范”。
三十年来,吕勇根始终坚守在电厂汽轮机、燃气轮机本体的安装、调试和检修一线,以匠心独运的技艺、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态度,为燃机发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他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技术能手、全国电力行业运维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载誉归来,吕勇根未作停歇,而是立即投身到公司2号机组的检修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更要在中国智造中长出新根须。”面对全球能源革命和数字浪潮拍岸而来,吕勇根正在思考,如何推进进口设备的国产化改造,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降低维修成本;怎么让传统电厂的检修技术更好地接入AI时代……
“把平凡做到极致,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吕勇根说。在迈向“双碳”目标的新征程上,这位电力匠人的故事,正在点亮更多光明未来。
劳模特写
匠心淬炼光明,传承点亮未来
滴水湖畔,申能临港燃机的设备轰鸣声昼夜不息,与黄浦江畔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
53岁的吕勇根俯身贴近2号汽轮机,手电筒再次扫过机组的中压旁路阀门,4月16日晚,就是这个怎么都拆不掉的阀门,难倒了一帮检修老师傅。紧急时刻,他们叫来吕勇根“会诊”。阀门怎么拆才能花最小代价,既保证机组安全,又不影响检修工期?吕勇根一边研究图纸一边指挥工人,一直干到晚上9点,终于把阀门成功拆解下来。
这两天,2号发电机组正在例行检修中,吕勇根随时“救场”,十分忙碌。“春秋季电网负荷低,是维修保养机器的重要窗口期,6月15日开始,就要迎峰度夏了,我们要让设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温考验。”2号机组计划5月8日检修完毕,所以这个“五一”,吕勇根又给自己排了几天班。
节假日加班,已是他的常态。“国庆、春节,都是一个个小的窗口期,我们会用这一两天、两三天停机‘消缺’。”他说,“搞电厂设备管理的,就是要把这些设备保护好、维修好、保养好,让它们该发的时候发得出、顶得上。”
吕勇根,上海申能临港燃机发电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师,三十多年来,他用匠心守护设备安全运转,用创新点亮上海万家灯火:他自创燃气轮机安装工法,刷新国内燃机安装至点火工期最短记录,为公司基建工程拿下亚洲质量金奖、工程金奖(国内燃机电厂首次)作出突出贡献;他全程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天然气差压余能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运行至今累计发电13312万千瓦时,产生经济效益6310万元……
吕勇根不仅是技术精湛的设备“医生”,还是厂里有名的技改“达人”,他主导的余热余冷利用技改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将实现综合节能效益7780万元,并取得了包括“一种天然气差压发电装置”等在内的5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等专利,还发表了2篇专业论文。
作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吕勇根牵头编写的《汽机本体系统设备检修规程》等12本机组关键设备检修材料,将深奥理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经验体系,被厂里奉为教科书;他成立“能源卫士工匠技术服务队”,带动、鼓舞更多年轻人走技术成才之路,将技艺的火种传播开来。
破茧:从检修工人逆袭成技能大师
1991年,18岁的吕勇根从技校毕业,分配进了吴泾热电厂——这座由苏联援建、拥有我国首台125燃气机组的现代化电厂。初入职场,他还是个懵懂的愣头青,每个新进员工都要跟一个师傅,签订师徒合同,他挺幸运,跟的师傅张南昌水平高超。“跟着师傅干活、修机器,其实就是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很多东西是学校里学不到的,通过自己动手,掌握汽轮机、发电机的机械原理,再慢慢积累经验。”吕勇根回忆,那个时候的师傅,带教都是粗放型的,会手把手教,看不惯也会骂。锉刀角度偏差5度、量具读数报慢半拍、摆放工具的姿势不对,都会换来一记“毛栗子”。
“三个怕”刻在吕勇根的骨子里——怕师傅不教,怕师傅教训,怕自己学不好。当时,同期进来的六七个学徒都在暗自较劲,师傅们也会别苗头,看谁带的徒弟更有出息。于是,厂里每次举办的技能比武,便成了检验徒弟“本事”的试验场。吕勇根每次都会提前三四个月备战,一空下来就苦练锉、凿、锯等基本功。看到一颗小螺丝滑牙了,他会用一个小的三角锉把翻边的牙齿锉锉齐,修完了又是一颗簇新的螺丝钉,就很有成就感。
在各类钳工技能比武中,吕勇根屡获二、三名,却心尤不甘,他要争第一!“有位高我两届的师兄总是夺冠,说明我还不够强!”这份不服输的劲头,驱使他夜以继日地精进技艺。锉刀磨破了手掌,卡尺量出了老茧,最终吕勇根完成了从“技术新秀”到“检修尖兵”的蜕变,并以过硬本领很快晋升为副班长。
“那个年代,厂里能修的坚决不换,电动工具稀缺,检修全靠一双手。遇到故障,我们就地解体设备,手工修复每个零件。”吕勇根话锋一转:“现在设备坏了就换总成,把零件全部换掉,要知道,一个电厂有数十万个零件,怎么可能全数备齐?这得压多少库存多少资金啊。但是备件不足,又会有设备故障、机器停运的风险,这就倒逼你不断去学习怎么解体机器、怎么去修理。”如今在申能临港燃机,吕勇根仍坚持一个理念——“该修的还是要修,我们就像设备医生,既要会‘开刀’切除病灶,也要懂‘缝合’修复如初。简单更换不是本事,让零件‘起死回生’才是真功夫。”他的这份执着,守护着传统检修技艺薪火不灭。
在长期的技术实践中,吕勇根逐渐意识到理论知识薄弱已经成为其职业发展的瓶颈。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性地完成了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提升。“那段时间,学了流体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收获很大。系统的理论学习让我的技术认知发生了质的飞跃,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吕勇根说。
“以西门子燃气轮机盘车装置为例,”他解释,“原来的维修工艺比较繁琐——即便只拆一个小配件,也要把大的主设备一起拆卸才能解体。这种叠加式结构设计导致检修效率低下。学过机械构造和滑轮原理等专业知识后,我就设计了一套基于杠杆和滑轮组的简易拆装工具。现在检修设备时,只要拆解小部件就能完成检修,减少了人力,缩短了工期。”正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让吕勇根跳出了传统“锤子扳手”的思维局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
化蝶:扎根检修一线匠心铸就传奇
吕勇根是2010年到申能临港燃机的,那时,上海申能临港燃机发电厂正在筹建中,百废待兴,他成了最早一批参与基建的员工。
从宿舍到厂里,走路只要15分钟,这条路吕勇根一走就是15个年头。当时为了赶工期,他经常以厂为家,最长时连续一个月吃住在厂里,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如今,他一周只回梅陇家里一到两次,“孩子大了,厂里更需要我”。他憨厚一笑:“我想留在离机组最近的地方,遇到抢修任务,才能随叫随到,心里更踏实。”
无论酷暑寒冬,吕勇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机组安装、调试和检修的现场。他及时完成了“#2机汽机EH油外漏”“#2循泵出口蝶阀关闭失败”等抢修工作,确保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凭借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态度,吕勇根多次发现设备厂家安装工艺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成功攻克了“#2/#3机组5/6瓦轴承振动异常”“#2机组凝汽器真空不好”等持续数年的“疑难杂症”和一系列技术难题。
2016年11月24日晚,#1机发电机气密性试验结果不理想。接到通知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带领专业点检员全面捉漏。第二天,他发现#4瓦密封瓦座与本体之间漏氢。考虑到需要解体密封瓦任务重、要求高,他安排外部仓库紧急调取专用工具,同时分析确定抢修方案、做好人员配置。在他的精心组织下,26日凌晨,现场拆、装工作顺利完成。连续作战2天,此时的吕勇根已筋疲力竭,但他并未松懈,一个人径直走向了集控室,又会同运行人员再次进行气密性试验。27日凌晨,在确认发电机气密性试验合格后,他才放心地回到宿舍休息。这次紧急抢修,令#1发电机组得以及时投运,避免了一次严重事故。
2017年的那次抢修,更成为厂里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当时2号燃机轴瓦突发超温,西门子的德国专家诊断后判定必须更换新件,但厂里没有备件,采购周期长达一个月,这意味着电厂将面临数百万元的电网考核。面对无备件的困境,吕勇根力主采用传统修刮工艺,尝试抢修。他带着徒弟连夜赶工,从晚上7点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一次次精心修刮轴瓦,反复核验,直到完全达标才罢休。
次日,德国工程师看到修复件时虽面露诧异,但当他严格检测后最终不得不承认质量过关。这个被“抢救”回来的轴瓦,如今依旧在稳定“服役”。这次经历让外国专家对中国工匠的手艺刮目相看,也让吕勇根深刻意识到:匠人的传统手艺不能断代,而这些基本功和绝活,恰是智能时代难以复制的工匠基因。“动手的活计,如果不练,肌肉记忆就会出错,我现在再忙,抽空也会练练手。”
在他的带动下,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得到了有力保障。截至2024年底,公司安全生产无事故累计达4668天,11次燃机、汽轮机、发电机大修,均实现了修后一次启动成功。
“你发现没有,现在上海区域性停电现象越来越少了。”吕勇根道出其中原委:“这既得益于外省市清洁能源的稳定输送,更源于电网对发电企业提出了更高标准,它鞭策我们不断精进检修技艺,保障电力设备安全运行。”
破壁:技改达人创新燃气轮机安装工法
在申能临港燃机,吕勇根的名字总是与技术革新紧密相连。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推动了一项项技术进步。
在申能临港燃机一期工程建设中,他创新研发的燃气轮机安装工法大放异彩。这套工法不仅帮助公司创造了国内燃机安装至点火工期的最短纪录,更助力项目先后斩获亚洲质量金奖和国家工程金奖,实现了国内燃机电厂在此类奖项上零的突破。
面对进口机组的技术壁垒,吕勇根带领团队先后完成“IGV角度变送器三取二技术改造”“#1瓦油挡检修自主化”等关键技改项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检修工艺体系,累计节约检修成本近千万元。
在机组轴系对中这一技术难题上,吕勇根展现了深厚的专业造诣和刻苦的钻研精神。申能临港燃机建有4台40万千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64.6万千瓦。发电机组为西门子F级联合循环机组,每套发电机组配置有1台重型燃气轮机、1台汽轮机和1台发电机等主机设备,且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安装工艺,同一轴线布置。传统对中方法需要反复调整重型设备,每次调整耗时近24个小时。
针对这一痛点,吕勇根不断翻阅图纸、安装说明书,查阅多轴系对中相关文献,通过建立“止口连接的无支撑、单支撑、两支撑转子联轴器轴瓦移动量与联轴器张口间相互影响”的数学模型,实现了数据输入即可输出最优调整方案的智能化对中。这项创新技术将原本需要三四次调整的发电机组轴系对中工作,简化为一次性完成,大幅提高了旋转机械轴系对中的效率。
“所谓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往往是创新最好的磨刀石。”类似的自主创新成果吕勇根还有很多:2024年,他解决了燃机大修转子竖立难题,实现了西门子F级燃机首次大修全过程在紧凑型厂房内完成的国内首例;针对循环水取水侧遭遇从未有过的海蜇潮问题,他研究自制专用打捞设备,避免了迎峰度夏期间机组“非停”;他还自制了轴瓦乌金修刮三角刮刀和铲刀等专用工具,在各项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中屡建奇功,为公司节省下300万元检修费用。
现在的吕勇根,检修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但仍有一个难题,始终困扰着他——燃机核心部件的检修问题。吕勇根是个有心人,曾默默记录德国专家的每个检修细节,如今已能娴熟处理轴瓦超温、漏油等“疑难杂症”。“这些常规病症已被我们拿捏了。”他笑谈中透着自信。然而燃烧室技术仍是横亘在前的技术关卡。燃气轮机被誉为制造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核心技术长期受国外掣肘,眼下他正积极参与燃烧器国产化攻关项目,研发的产品性能可媲美国际水准,价格却只有进口设备的一半。“每解决一道卡脖子难题,我们就离自主维修更近一步。”他的目光无比坚定,“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工匠定能完全掌握燃机维修的‘手术刀’。”话语间,透出这位产业工人对技术自主的深切期许。
吕勇根对技术进化有着深刻认知:“技能这块,我可能要学的越来越少,但技术创新方面,学无止境。”他清醒地看到,在智能升级的浪潮中,传统产业工人正面临转型——机械重复的劳动或将被智能机器取代,但创新思维与工匠智慧将永葆生命力。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能停留在苦干、蛮干,而是要像设备一样不断‘迭代升级’:检修工艺要革新,作业标准要进化,故障预判要智能。”在他眼中,真正的劳模应该是技术创新的火种,既要传承“毫厘不差”的匠心底色,更要具备“突破边界”的开拓思维,用智慧的光芒照亮行业前行的道路。
节能:绿色先锋助力企业综合效益跃升
在电厂节能减排方面,吕勇根也是全力以赴、献计献策,争做电力绿色先锋。他先后主导了公司余热余冷利用的技改工作,确保设备一次投运成功。这一技改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将实现约7780万元的综合节能效益。
2016年,公司重大节能减排科技项目——差压发电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差压发电项目,同时也是国内首个利用天然气膨胀做功、冷能利用及机组余热、海水换热的余能综合利用研究示范项目。吕勇根作为项目专业带头人,从主设备基座浇筑开始便全身心地扑在了现场,他监督基建、安装、调试等工程质量,及时梳理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积极制定对策。
面对完全陌生的新型机组设备,这位技术先锋以“归零心态”开启攻坚之路:他经常加班到凌晨1点,逐字逐句翻译设备外文说明书,了解安装工艺要求,先后保证了“快关阀安装位置的准确性”“膨胀机本体天然气管道无应力安装”等一系列重要节点的安装质量。在调试阶段,吕勇根更展现出非凡的技术洞察力:主油泵放空管路不合理、IGV阀门与本体密封型式不匹配、油系统母管压力与发电机润滑油压不匹配等系统设备问题,都被他敏锐发现并逐一化解。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执着和较真劲,让这一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顺利投产。数字是最有利的见证:项目累计发电13312万千瓦时,在确保管网运行安全稳定的同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6310万元。
“双碳目标不是口号,得靠我们一手一脚干出来。”午后的厂房里,他指着管道间闪烁的仪表说:“看,这些数字每跳一下,都是真金白银的节能账。”
凿光:薪火相传让技术真正流动起来
作为申能临港燃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师工作室的领军者,吕勇根带领技术团队在关键设备自主检修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先后完成“汽轮机盘车装置检修自主化”“燃机#1瓦解体检修自主化”“西门子T3000工程师站/操作员站国产化项目研究”等多个项目,为公司节约了百万余元的检修维护费用。
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坚站,更是人才孵化池。去年,依托创新工作室平台,吕勇根牵头组建了一支5人的“能源卫士工匠技术服务队”,把它打造成为串联申能旗下三家燃气电厂的技术纽带。
团队积极促进各部门、各专业的技术交流与共享,组织“申能股份系统燃机企业运行技师大比武”“申能临港燃机跨部门、跨专业培训”等学术交流、培训授课、技能比武等活动逾72次,累计培养技师8人、高级技师2人。这种跨电厂的交流,让宝贵的检修经验成为整个集团共享的技术财富。
这支服务队已然成为培育青年技术人才的“加速器”。在吕勇根的带领下,团队与上海电力大学深度合作的“余冷利用”示范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项目已经成功投运,今年夏天将接受成果检验。4名90后技术骨干全程主导了从方案设计、设备改造到系统调试的全流程创新实践,完成了从“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进阶。
“传帮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共同进步。每次技术研讨,年轻队员的新思路常给我启发。”吕勇根颇有感触道。这支服务队就像火种,既传递着老工匠的经验,也点燃了新一代的创新热情。
在申能临港燃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人的第一课永远在检修现场。吕勇根独创的“浸润式教学”,让年轻人在机油味中领悟工匠精神。而在电厂这个实践场,老工匠与高学历徒弟们正演绎着现代版的“教学相长”。
“我带的三个徒弟都是研究生,他们理论功底强,值得我学习。”吕勇根自豪道。面对复杂的流体力学计算和热力系统分析,吕勇根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反复试错。“现在遇到难题,我就把参数交给徒弟。他导入电脑一算,结果马上就出来了。”当年轻人捧着计算结果回来时,吕勇根会指着数据追问:“知道为什么要算这个吗?这个数值在系统里意味着什么?”
这种互动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闭环”:徒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师傅则用经验诠释数据的现实意义。就像吕勇根说的:“我教他们读设备的‘心电图’,他们教我理解数据的‘密码本’。”在这间创新工作室里,经验直觉与理论计算不断碰撞,最终凝结成更精准的解决方案。而吕勇根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更多“用理论武装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让“中国智造”不仅有灵巧双手,更有创新头脑。
罗笑是吕勇根去年新收的徒弟,还是位上海交大的博士生,他学的专业正是能源动力学。吕勇根经常带徒弟去现场,常对他循循善诱道:“不要觉得这些设备很老,钳工技术落伍,每一个燃气轮机拿出来都可能变成一篇博士论文。”“要始终追求创新,经得住质疑,对任何零部件都要保持问号。”
手把手教,没有架子,充满善意……吕师傅彻底颠覆了罗笑对师徒关系、技术工人和工匠精神的认知。“师傅不仅深耕传统技艺,更以开放姿态拥抱创新。在解决现场问题时,他能将经验与流体力学理论完美结合。最近,他主动提出要研究AI技术在电厂的应用,让我去调研智能机器狗能否用于电厂巡检。”
吕勇根教本领,也教做人。他常说:“申能临港燃机是上海市的保供重点企业,担负着调峰的重任,一定要有责任心、有担当。”而他就是这样一个德技双修的人,为了检修设备,他可以一直盯在现场,不眠不休;关键时刻,他又像“头雁”般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给人榜样的力量。
“工匠精神不是独门绝技,而是让技术像电流一样传递。”为了将自己的技术、经验,更好地总结、推广,吕勇根牵头编写了《汽机本体系统设备检修规程》《燃机本体系统设备检修规程》《发电机轴瓦和密封瓦检修作业指导书》等12本设备检修技术材料,这些染着机油味的技术资料,至今仍是后人学习的宝贵经验。
“匠心不是守住炉火不灭,而是让星火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在这条光明之路上,53岁的吕勇根依然保持着18岁时的奔跑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