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手能不能碰插座?”
“不能……!”近日,在松江泗泾镇党群服务中心里,40多名小学生异口同声的喊声把屋顶都快震塌了。提问的人,正是刚荣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的国网上海松江供电公司员工方苏,他把实验室里的电流声“搬”到孩子们中间,也把一枚枚安全用电的“种子”埋进他们心里。
从“国赛一等奖”到“社区课堂老师”
就在上个月,方苏在2025年首届全国电能质量管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上,以全国第四的佳绩斩获个人一等奖,并与上海代表队一同夺得团体二等奖。这位在谐波源定位、电压治理方案比选等高精尖领域“秒杀”故障的“技术大咖”,一转身又套上电力红马甲,成了孩子们眼中亲切的“方老师”。
“电力安全知识只有被更多人掌握,才有价值。”方苏说。为了把枯燥难懂的电力知识翻译成童言童语,他提前一周把自家客厅改造成 “模拟课堂”:用乐高积木搭出配电箱、把旧电线剪成“事故样本”,还让牙牙学语的儿子充当“首席试听官”,听不懂他就继续改,直到让孩子能理解复述为止。
实物+场景 让危险“触手可及”
活动现场,一张长桌上摆满了“神秘道具”:烧焦的插座、熔化的插头、断股的铜丝、绝缘手套、黄色警示牌……孩子们踮着脚尖围观,不停发出“哇……”的惊呼。
“插座怎么变黑了?”方苏把烧焦的插座残骸递到孩子鼻尖前,“因为它一次插了电吹风、电暖器和电磁炉,过载发热,差点把家烧了……”话音刚落,几个孩子立刻回头检查起墙上的插座,小手一数:“发现了3个插头!”
为让孩子们“看见”危险,方苏还设计了“隐患地图”情景模拟:让布景里暗藏8处用电风险:湿抹布搭在插线板上、电线压在金鱼缸底、金属钥匙戳进插座孔里……孩子们分组“扫雷”,每找出一处,方苏就用红色贴纸标记,并给出整改口诀:“水远离、线理顺、孔不捅、先断电”。
在“校园走廊电线破损怎么办”演练中,9岁的刘子墨小朋友自告奋勇扮演“第一发现人”。“退后三步,报告老师,不碰电线!”他一边做动作一边背出课上刚学的“三步法”:观察、呼救、隔离。刘子墨的妈妈也在后排举起手机拍着:“我啰啰嗦嗦一百遍,不如方老师一节课……”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电力安全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方苏把竞赛里的“故障树分析法”巧妙化用,把“危险点”拆成一张张卡通卡片:湿手、超负荷、金属异物……孩子们随机抽卡,现场编成小情景剧,自己演、自己评。
“台风或打雷天,要关掉电视!再好看的动画片我也不看……”10岁的周欣悦把新发现写进了“暑期安全日记”,还画了一个被雷电击中的夸张小人。活动结束后的一周内,泗泾镇党群服务中心收到厚厚一摞“家庭作业”:有孩子在厨房贴手绘警示牌,有的孩子给爷爷奶奶讲“人走断电”要领,还有一位家长发来一段小视频,视频里孩子翻出家里的绝缘胶带,认真缠起父母破皮的手机充电线……
“这就是技术能手的‘二次能量转换’:把专业势能变成公众动能。”泗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彭玉颖感慨,“方苏带来的不只是一堂课,更是一套可持续的安全生态。”
事实上,这已是方苏今年第3次下沉社区,为社区老人、少年儿童开展公益科普讲座。自松江供电公司启动电力科普“小松电学堂”以来,像方苏这样的技术骨干员工先后有陈曦、申杰等,前往社区发挥所能:把竞赛题库转化为社区讲座PPT,把实操工器具变成科普教具,让劳模创新工作室变身“电力科普实验室”……
目前,方苏正利用业余时间,将竞赛中的“谐波治理”案例改编成漫画,打算送进爱心暑托班;他甚至计划将VR触电体验设备搬进人流量大的商场,让市民在虚拟的“电火花”中学会敬畏电力,敬畏安全。
“技术的高峰没有终点,但服务社会的半径却可以不断延长”方苏说。从全国大赛的聚光灯到社区教室的日光灯,方苏始终相信:每一次电流安稳传送,背后都站着一位默默托举,技术全面的电力人;而当每一个孩子说出那句“湿手不碰插座”,便是对我们电力安全科普的最欣慰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