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张泾河的河面上。波光粼粼中,只见河边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俯身查看河道。他时而用翻看图纸,时而唰唰唰在本子上记录数据,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已静止。
他,就是金山水务局工程建设科(河长制工作科)科长朱承寅,一位整整用了十七年光阴,守护一方碧水的"河道卫士"。
2009年,大学毕业初入水务系统的朱承寅,分配到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岗位。面对陌生的领域,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他的"守门员"生涯。每天清晨,他总比施工队早到,仔细检查工地上每一个环节;夜深人静时,他还在灯下研读规范标准,以期提高工作技能。
十七年如一日,朱承寅走遍了全区480余个项目的施工现场,这些年来,他磨破了十几双工作鞋,记录本堆起来有一人多高。
"安全无小事,质量重如山!"这是朱承寅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前的某天,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他发现一处堤防工程似有疑点,使用的钢筋规格与设计不符。当即,他要求施工方停工整改。工程负责人闻之不以为然:"差一点点没关系呀,何必这么较真?"朱承寅却寸步不让:"堤防关系到防汛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差之毫厘可能失之千里!"他顶着压力坚持原则,最终促使施工方全部返工。
这样的故事,在朱承寅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迄今累计落实整改隐患5200余条(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多次表彰。
2018年,金山区启动消除劣Ⅴ类水体的攻坚战,朱承寅临危受命,担任区河长办工作组负责人。面对729条段"劣Ⅴ类河道"的艰巨任务,他带领团队,开始了"水环境诊疗师"的征程。那段时间,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一河一策”和水质报告,电脑里存着上千份数据。同事们记得,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即使双眼熬得通红,依然精神抖擞,认真仔细地分析每一组数据,措施制定针对到位。
在金山区北部的工业园区内,有一条被居民称为"五彩河"的河道,让朱承寅牵肠挂肚不已。该河道两岸工厂林立,污水直排问题严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夜以继日地瞄上了,连续蹲点一周。终于,排摸清楚所有隐蔽排污口。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为此,他创新提出"五举治水"方案,协调生态环境、属地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半年后,当居民们看到久违的清水重新流淌时,一位老人激动地握住朱承寅的手:这是一条“久病”的河啊!我小时候常在里面游泳,后来水混浊没法下河。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它恢复“健康”!
2021年,在调任漕泾镇水务站站长后,朱承寅的足迹遍布全镇每一条河道。农村宅基旁的村沟宅河、田间地头的小溪,都留下了他躬身巡查的身影。他主导编制的河道养护方案因地制宜,既考虑防洪排涝功能,又兼顾生态景观需求。
在朱承寅的推动下,漕泾镇率先实现探索上海市首批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水库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最终一举斩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殊荣。
多年来,屡创佳绩的朱承寅,从未停止创新步伐。2023年,"朱承寅金水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培养水务人才的摇篮。他像一位可亲可爱的大哥,悉心指导年轻同事,独创的"六个一"工作法和"充电一小时"机制,让新人快速成长。徒弟小陆回忆:"朱老师常带我们巡查河道,教我们听水声辨流速,观水色判水质。他说过,治水人要像中医一样,学会'望闻问切'。"目前,朱承寅带教过的6名徒弟,全部成为系统内业务骨干。
记得那年,台风"烟花"来袭时,作为当时分管堤防的副所长,朱承寅连续72小时坚守防汛一线。暴雨如注中,他趟着积水巡查险工险段,及时发现并处置了3处堤防渗漏。当同事们劝他休息一下时,他只是摆摆手:"堤防就像自己的孩子,风雨来时更要看护好他们。"这句话,道出了他视水如命的职业情怀。
从青葱岁月到不惑之年,朱承寅把最美好的年华,贡献给了金山区的水利事业。当被问及坚持不懈的动力时,他微微一笑:"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水务人就是要多做利民之事,甘愿默默奉献。"
如今,漫步在金山区的河畔,清水潺潺,白鹭翩跹,这如诗如画的景象,正是对这位"河道卫士"最好的礼赞。是的,在朱承寅看来,守护这一方碧水,就是守护百姓的幸福,更是守护这座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