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镜头里记录美好,非遗手作中体会匠心!“全能小记者特训营”第三天热力十足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赵思宇 发布时间:2025-08-20 22:09

摘要: “全能小记者特训营”第三天,跟随摄影记者解锁拍摄技巧、跟随手作老师体验非遗文化。

“拍人像用什么焦距?用照相机去拍演出、演唱会,什么档位最好用?”劳动报社“全能小记者暑期特训营”的第三天一早,“小记者”们就拿着手机、相机、iPad等拍摄设备,早早集合在一起。在上午的讲座中,劳动报社资深摄影记者贡俊祺,与大家交流了如何用手机、相机拍出一张好照片。他还结合自己采访经历,讲述了一张张精彩、难得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拍摄巧思。“如何选取照片前景以及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配合照片主题的表达?”贡俊祺在与“小记者”的耐心互动中,加深着大家对拍摄技巧的掌握。



午饭过后,“小记者”团穿着统一红马甲、乘着大巴车,一路来到青浦区练塘镇的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大家热情更加高涨。在下午的活动中,面对着由老工业厂房改造成的创意园区,红砖墙、拱门、艺术手工作品,“小记者”们一顿密集的镜头“输出”,将上午所学的摄影知识活学活用到实战当中。劳动报社资深摄影记者贡俊祺、金卫星,一路跟随、手把手指点如何取景、拍摄。大家用手机、相机留下一张张难忘的照片。



在老师的指点下,焦裕玮同学兴奋展示着自己此次拍摄的最喜欢的《玫瑰花》照片。“这张照片采用了仰拍的角度,光影效果也特别棒。”她说,跟着摄影老师学习了如何拍人像、如何拍静物。“学到了一些拍摄技巧,比如拍照如何调节清晰度、曝光度。拍视频时,通过镜头拉近拉远,表达视野的变化。我平时没注意过这些细节,今后要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介绍下,“小记者”们参观了这里的文创馆、艺术装置作品展等,其中红木手雕、土布编织创作、陶艺等,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纷纷按动快门记录下眼里的精彩画面。






紧接着,大家进入陶瓷手作工作室。在工艺老师的讲解下,“小记者”们面对着圆盘素坯和红、黄、蓝、绿几种颜料,构思想要描摹的画面,一个个化身陶艺创作小“艺术家”,铅笔轻轻描摹勾勒,再用毛笔细致涂色。有的绘制了小猫、小狗卡通图像,灵动可爱;有的以中国画常用题材元素如兰花、荷花、竹子等意向入图,也有的以亭台楼阁、山水日出作画,传递浓浓的诗情画意。40分钟的集中创作,“小记者”在全神贯注中感受艺术创作的不易和灵感迸发的愉悦,也收获了自己独特的创意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浦练塘镇,茭白叶编织技艺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作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茭白叶编织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一张独特名片。在练塘非遗展览馆里,“小记者”们欣赏、把玩着匠心独运的茭白叶编结工艺品,了解了传统技艺向现代时尚的转变。




“粗细长短要一致,不要轻易松手、不然要从头开始了,铁丝捆扎要紧一些……”在茭白叶编织非遗传承人沈萍团队老师的指导下,“小记者”们也开启了非遗手工体验。“茭白叶像稻草一样,经过加工可以创作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艺术品。”在工作人员分步骤的演示下,“小记者”们成为了手工达人,也学着用茭白叶编结“小马”。只见一根根叶子在他们手中反转、缠绕、固定位置、打结……虽然过程有些挑战,但是大家都坚持完成最后一步。




马上升入5年级的李未远同学,无论是在瓷盘绘画还是编结小马环节,都展示出极大的耐心和创作天赋。“我在家里学过美术,对此类活动很有兴趣。”他认为,手工制作过程虽有点难,但看着自己经过努力完成的作品,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也有不少同学觉得,通过手作体验活动,领悟到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培养了自己的毅力和品质,希望今后能用到学业当中。而当天的摄影教学互动,也帮助他们让此行的照片和视频有了更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摄 影:贡俊祺,金卫星
责任编辑:赵思宇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图片】国之重器

【作文】为大国工匠喝彩

【作文】江南造船厂的非凡之路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