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点房独处”在职场妈妈间流行,母亲节最好礼物是“不做超人的权利”

“钟点房独处”在职场妈妈间流行,母亲节最好礼物是“不做超人的权利”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 2025-05-14 13:53

越来越多已婚已育女性正通过“钟点房独处”的方式,短暂逃离家庭与职场的双重挤压……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不少已婚已育的职场女性给自己送上了一份特殊“礼物”——32岁的雅琳结束加班后没有回家带娃,而是在公司附近开了一间钟点房,四个小时里,她洗澡、听音乐、赤脚在房间里踱步——这些寻常小事,却是她与公婆同住、育有两岁女儿的日常中“奢侈的自由”。


雅琳的故事并非个例。像一些成家的男性下班后会在自己的车里安静待上片刻减压一样,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越来越多已婚已育女性正通过“钟点房独处”的方式,短暂逃离家庭与职场的双重挤压……


“碎片化逃离”现象:

200元买来做自己的权利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职场女性对家庭收入平均贡献达到了40%,但她们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却是男性的2.5倍。这种“双重奉献”让65%的职场妈妈存在潜在抑郁倾向,超过80%的女性认为生育阻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萍萍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她在体制内工作,丈夫分担了育儿事务,但3岁女儿对她的依赖和双方父母的期待仍让她喘不过气。“孩子出生后,我的妈妈变成了外婆,而我必须进化成‘完美母亲’。”终于有一次,她尝试从网络上看到的“钟点房独处”方式,躲进钟点房读完了《闭经记》,睡了场久违的整觉,“这200元买来的不是休息,而是做回自己的权利。”萍萍直言不讳道。


某网站统计也显示,25至35岁女性占钟点房用户比例已经达到了60%,其中,超四成是4岁以下孩子的母亲,主要需求为补觉、独处或处理工作。这种越来越普遍的“碎片化逃离”现象,折射出家庭与工作的冲突并非个人问题,而是许多职场妈妈的困境。


钟点房的转变:

更愿为高品质独处付费


传统认知中,钟点房常与“隐秘关系”挂钩,但如今,它的功能已悄然发生转变,这种变化背后,隐含了不少职场妈妈对“自我空间”的强烈渴求。


律师倩倩因出差频繁爱上了住酒店。“4岁儿子永远在找妈妈,只有出差时我能安静读完一份案卷。”她坦言,酒店已成为她在“职场人”和“母亲”身份间切换的缓冲地带。


全职妈妈小赵曾连住两晚酒店追剧、打游戏。“丈夫觉得带孩子很轻松,却不知道我每天要处理50单电商咨询、辅导作业、应对婆媳矛盾……”她苦笑道,“600元买48小时‘失踪’,是我给自己发的绩效奖金。”


母亲身份的突围:

从“个体挣扎”到“系统重构”


采访时记者发现,绝大多数的职场妈妈起初的“逃离”,都离不开一番“心理挣扎”。出门的时候,理由要找得小心,还需能符合两三个小时的时长,大家普遍的借口有:去咖啡馆写稿,去和朋友吃饭,或者去给车子做个保养……“毕竟你很难跟朝夕相对的家人解释,为何无缘无故要干出开钟点房这么‘不正经’的事。”萍萍说。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职场妈妈的“困境”绝非个人努力可以直接化解,一些改变正在悄然发生。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共同养育”原则,多地试点延长男性育儿假;一些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某电商平台为哺乳期员工开设“母婴驿站”,使产后返岗率提升了40%……


小赵说:“每次从钟点房回家,抱起孩子时我都更轻盈了些。”这句话道破了千万职场妈妈的心声:她们需要的不是歌功颂德的“伟大母亲”标签,而是免于愧疚的喘息空间,母亲节最好礼物其实正是“不做超人”的权利。


当钟点房从“隐秘的逃避”变成“公开的解决方案”,或许正是社会重新审视性别分工、重构支持体系的契机。毕竟,母亲节每年只有那么一天,职场妈妈们的牺牲不需要被赞美,每一个女性无论何时都应有“成为自己”的自由。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