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城市间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无疑就是城市发展的“超高音”了。在“第一高楼”高度被不断刷新的同时,你是否对它们的建设者产生好奇呢?
说到超高建筑建设者,就不得不提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工程装备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扶新立。他长期专注于超高层建筑方面的模架装备工艺研究和科技创新,为超高层项目建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上海世茂国际广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技术难度高的超级工程模架装备研究和开发项目,均是由他负责主持的。
扶新立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与荣誉,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入行30余年,他创新实践的脚步从未停歇。前不久,他还取得了2019年“上海工匠”的称号。
“中华第一街”高空创安全奇迹
2003年,扶新立参与了位于南京路步行街的上海世茂国际广场项目建设,这可是当时的浦西第一高楼。自此,他开始与超高层建造模架装备专业的不解之缘。
扶新立说,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是超高层结构建造技术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超高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安全、质量、效率及成本。当时,世茂国际广场主楼结构复杂,核心筒平面有多次内收缩小,施工技术难度之高属当时国内罕见。
作为设计技术负责人,扶新立带领团队提前一年多进行钻研,一个个攻克技术难题,最终提出了将钢平台的次钢梁设计成带有上下滚轮的形式,使次钢梁可以在平面内以主钢梁为轨道进行移动,用手拉葫芦牵引将次钢梁移动到事先预定的位置,然后再用螺栓固定的创新工艺。该工艺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运用,在人流密集的南京路步行街高空上实施,未发生一起事故,创造了安全奇迹。
再创新工艺解“第一高楼”难题
2005年,扶新立又迎来了新高度挑战,负责当时“全国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核心筒整体提升钢平台模架的设计和施工。扶新立告诉记者,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核心筒高度至91层(398.25m),施工面临三大前所未有的难题:二道巨型外伸钢桁架和筒体内环状劲性桁架阻道难题;钢平台在空中转换变形难题;外墙体六次收缩,外脚手架离墙距离保持难题。
扶新立和他带领的团队驻扎进施工现场,连续几个月“泡”在工地上,通过对超高层建筑复杂体形模板体系的深入研究,在吸取了金茂大厦模板工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全新的模板脚手施工工艺,成功解决三大难题。也为超高层复杂体系模板工程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参与建筑设计却“没时间登上去看”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扶新立创新探索的脚步越来越快,他也不断挑战着自己以往的创新工艺成果。
扶新立说,早年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超高层建筑运用到的传统钢平台模架,在结构适应性、模块化集成、智能化控制方面的缺陷逐步凸显。于是,扶新立又围绕构造方法、爬升及驱动方式、智能控制手段、复杂工况适应能力等方面,对技术研发进行发展升级。
2010年,根据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核心筒的大跨度、复杂结构等特点,扶新立带领项目团队用两年时间在国内首创了内置式钢梁爬升系统驱动控制方式,解决了传统整体模架立体安全防护和整体稳定性问题,提高了施工工效和安全性。新型模架装备解决了上海中心大厦超高、复杂、异形核心筒的施工难题,确保了项目安全、高效、快速施工。
2018年和2019年,《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标准》及《整体爬升钢平台模架技术标准》相继出台,这位工匠在创新历程上再次取得新高度。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扶新立这位“上海工匠”对自己曾负责的项目如数家珍,甚至是一些尺寸大小,说来都不差分毫。在他朴素的理解中,工匠精神就是专业、专心、专注与专家的结合。“要争当科技创新的践行者。”扶新立是这么说的,也这么做着的。
扶新立也有遗憾,他坦言:“许多我参与建设的高层建筑,因为工作繁忙,我至今都没有时间登上去看。”但每次路过这些上海乃至全国高度地标,他也很骄傲。这些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见证了扶新立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上海工匠”付出艰辛与执着探索的每一次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