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桥绒绣馆闭馆后十分安静。在最适合创作的时间段,二楼的工作室内,何冬梅和同伴金雯坐在绣架前,合作绣着一幅“大作”……
今年43岁的何冬梅与绒绣结缘已有20多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绒绣”的区级传承人,还是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
上海绒绣源自于欧洲的意大利,是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又称绒线绣。它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的一种手工艺美术品。每一针就是个小色块,一个画面少则用几万个,多则要用几十万个小色块来表达。
何冬梅是安徽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见邻居在家做绒绣,对这种罕见绣艺产生了兴趣。经邻居介绍,何冬梅向上海绒绣的市级传承人汪振男老师、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顾问孙原丘老师拜师学艺,并在1997年加入了浦东华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绣娘人生。
绒绣作品虽美,但制作过程极其枯燥,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都因为无法忍受这份枯燥而转行。不过在何冬梅眼里,绒绣充满了乐趣,每个小色块都拥有无限可能。每一幅图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它表现出来,并非单纯的模仿,每天面对的都是新的挑战,需要细致地研究、琢磨。
好景不长,2000年开始,绒绣工艺品的销路慢慢变得不景气。何冬梅逐渐“转型”——从工艺品制作转向艺术品制作。为了保护和传承绒绣技艺,高桥镇在2009年开设了高桥绒绣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何冬梅与师傅汪振男等人一起,共同加入进来。
做工艺品好比做减法,用高度概括的方法,以最少的颜色展示最佳的画面效果。而做艺术品不同,要求尽可能的细腻精致。
同样是区级传承人的金雯,最佩服何冬梅对色彩的把握。一幅绒绣作品通常需要用到上百种颜色,大型作品更需要动用上千种颜色来搭配。由于配色复杂,很多时候在库房里找不到现成的颜色,只能自己动手调配染制。在配色和绣制方面,她对色彩的把握都十分精准。
因为对绒绣的挚爱,何冬梅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参加了国内外的各种比赛、展览,也拿到过不少荣誉。但在她心里,一直有这么一个遗憾:“绒绣这么美,绒绣人才却那么少,以后,谁来把绒绣艺术发扬光大?”
要培养传承人,这是何冬梅一直以来不曾放弃的梦想,为此,她和高桥镇一起不断探索,开展了免费培训绒绣人才、设立研习基地、开发文创产品等多种活动。
2012年,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揭牌,聘请了5位代表性传承人和2名绒绣专业人员担任老师,何冬梅就是其中一名优秀的辅导老师,向社会招收学员,免费培训绒绣人才。
2015年,高桥镇成立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创立非遗保护智库联盟计划,导入更多人才保护绒绣。何冬梅成为了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进一步扛起了传承的重任。
而今,何冬梅的工作除了创作绒绣艺术品,还要关注于文创产品的开发,以及在学校、社区的各类培训,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将更多门外汉领进门,将这门传统技艺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