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是一座创作“富矿”!上海文艺工作者代表走进“人民的城市”主题展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4-12-22 18:09

摘要: 文艺工作者是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记录者。

12月21日,一批上海文艺工作者代表来到“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他们既是上海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记录者。通过参观全方位了解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发展脉络和成果,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上海文艺工作者代表参观“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受访者供图


“我小时候在黄浦江边的房子,可能比今天展览里的老房子还要破旧。”展览中反映上海城市更新的沪语情景短剧《晒台》引发了上海作家君天的共鸣。生长在“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他不仅见证了杨浦滨江的发展,也看到了黄浦江上的大桥沟通两岸,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不断完善。展览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篇章,普通人也可以为人民城市建言献策,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市民观看沪语情景短剧《晒台》。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目前,君天正在以临港新片区两港大道快速化工程为原型,创作一本反映当代建筑人的精神面貌的小说。“我希望能深入基层,体验各行各业的生活,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来反映这个时代。”


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本源。前不久,上海曲协创作委员会主任徐开麟也走访了一些快递员、保安等劳动者,感受到了他们在乡愁之下,对上海这个“第二故乡”的浓厚感情。“他们在这里留得下、干得好、能就业,我想是上海的高度吸引了他们,是上海的温度留住了他们。”徐开麟说,文艺工作者要多创作贴近老百姓美好生活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上海的发展变迁,也让这座城市给予大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传递开来。


“人民城市的生活品质,让写作者拥有一个创作富矿。”在上海作家程小莹看来,人民城市的人民性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民生、也是文化,是这个城市红色的历史底蕴,也是这个城市开风气之先的时代先锋。“生活与时代赋予我们一种责任感,为我们的人民城市留下一段故事。”多年来,程小莹基于对上海的认识、体悟、感受,创作了反映上海纺织工人对城市功能转型做出的贡献的长篇小说《女红》、反映上海交通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一系列报告文学,以及反映第一个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组织左联的长篇非虚构《白纸红字》。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近年来,上海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沪剧《敦煌女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芭蕾舞剧《天鹅湖》、杂技剧《天山雪》《战上海》、长篇小说《繁花》《千里江山图》等,都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国评协原副主席毛时安表示,为了让更多老百姓走进剧场、走进影院,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开拓创作题材,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头图为“人民的城市”主题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让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篇章。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