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生肖展爆火了,一起来了解关于“龙”的这些故事

龙年生肖展爆火了,一起来了解关于“龙”的这些故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2024-02-12 13:18

“有龙则灵——2024甲辰龙年生肖特展”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火热进行中。

春节期间,上海自然博物馆迎来了客流小高峰,晴好天气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龙年新春,最受欢迎的当属由上海科技馆原创策划的“有龙则灵——2024甲辰龙年生肖特展”,吸引了一众大朋友、小朋友打卡互动。


曾经,龙被雕刻在山川之间,绘制在画卷之上,咏唱在诗歌之中。如今,华夏儿女以龙命名大国重器,从“华龙一号”的核能之光,到“蛟龙”号的深海探索;从“鲲龙”号展翅飞翔,到“雪龙”号破冰前行。此刻,让我们踏上寻龙之旅,感受那份传承千年的精神力量。


从古至今的“来龙去脉”


龙,承载着古老的文化记忆,展现着先民们的创造力和智慧,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龙的形象是如何演变的?带着问题走进“龙·文化”板块,观众可以了解“夔龙”“飞龙”“行龙”“黄龙”四个时期龙形象的更迭变化。


据诸多考古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融合多种动物形态的龙形象就已经存在。从新石器时代简单质朴的“原龙”,到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隋唐刚柔并存的“行龙”,直至宋元明清复杂华丽的“黄龙”……数千载间,龙的形象不断更迭丰富,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龙和东方龙,同为“龙”,同为虚构的生物,但在外形结构与文化含义上却截然不同。


外形


东方龙是爬行动物与鸟类、鹿、马等动物的混合体,身躯鸾转,细鳞密布,龙角高耸,威风凛凛,神圣庄严。

西方龙是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混合体,蛇头巨翼,形似蜥蜴,野心强大,危险暴戾。


能力


东方龙与风、雨、雷电等自然元素相关,能呼风唤雨,展现出神力通天的能力,象征着智慧和力量。

西方龙往往与火、风暴等元素紧密相连,主要的攻击力在于力量上的优势,能口吐火焰,象征着力量和挑战。


起源


在东方文化中,龙是神话里的动物,光明强大,常常被用来象征神灵和皇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魔鬼的化身,贪财好色,往往被用来代表邪恶和挑战,是英雄们需要战胜的强大敌人。


通过各种动物追溯龙的多元形象


“龙·自然”板块特别打造“标本岛”,从生物学角度带领观众通过各种动物追溯龙的多元形象,破译自然密码,让观众感受古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探索。


图为展览现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宋《尔雅翼》中对龙的记载:“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从中可以看出,龙的爪子被形容为与鹰相似。


而龙的躯体多取材于蛇,龙和蛇都有悠长弯转、可以盘绕伸展的身躯。自然界中也有像龙一样会“飞行”的蛇——天堂金花蛇。天堂金花蛇的体长大多在1米左右,身材细长的它们喜好在树上来回穿梭,不过天堂金花蛇的这种“飞行”绝技其实并不像我们熟知的鸟类那样,或许用“滑翔”来形容会更为恰当。


“因为龙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它有爪子、有皮肤、有身躯,那这些来源都是什么呢?我们这里展现的就有很多种原龙,比如说我们这里有蜥形原龙,蜥蜴的哪一块可能是跟龙相关的呢?蜥蜴的皮肤是不是有点像龙鳞啊?所以我们拉开看一下,它能够向我们解释在古代的时候,这些文献上讲到的蜥蜴和一些龙的故事。”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工作人员吴天任介绍道。


中国古代与现代科技中的龙元素


龙不仅在艺术、文学和宗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龙的身上,寄托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探索,也眏射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多元与包容。敬畏和对未来的期盼。


“龙·科技”板块包括古代科技和现代科技两部分,梳理了从古至今以“龙”为名的科技成果。


“火龙出水”是明朝火器的顶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也是今天多级火箭的鼻祖。依靠多级动力系统,加大了箭矢的射程,堪称当时射程最远的武器。但因明朝军工和军事体系思想的守旧,以“火龙出水”为代表的武器并没有被大规模装备。


这个武器用一节粗大的竹子作为主体,前方雕刻龙头,龙头处留一眼,后方雕刻龙尾并有引线,将中段削薄装神机箭数支并有火药,然后将神机箭的引线和竹身内的火药引线汇总到一处。


“龙骨水车”是古代最先进的排灌农具之一,为推动农耕文化的发展立下了奇功。因其形似龙骨,故名为“龙骨水车”,又因在车水时,叶片会一页页地翻转,被称为翻车、踏车、水车。


龙骨水车的车身通常斜置于河边或池塘边。车身内部有一根卧于矩形长槽中的铁链,也就是“龙骨叶板”,链条上装有多个刮板,当链条转动时,刮板就会沿着长槽刮水上升。到达长槽上端时,刮板将水送出,这样循环往复,便可连续取水。


“龙洗”是古代皇家专用的洗脸盆,因为底部刻有龙纹,而得名“龙洗”。和我们想象中的脸盆不同,“龙洗”整体由青铜制成,盆口处有两只把手。用手掌摩擦盆边的把手约10秒后,盆中的水便会起雾、震荡,且会发出嗡嗡的声音。摩擦越快,水花越高,最高时可以达到1尺多。


更为神奇的是,喷起的水柱在空中聚成一个四边的方形,与下面青铜的圆洗组成了中华标志性的“外圆而内方”。


展厅入口,五盏巨龙绢灯映入眼帘,如同把豫园龙年灯会搬到了现场。五条龙的形象各有来头,设计灵感均来自国之重器。


比如,中间一条灰色龙的创作灵感就取自我国“龙”系列战斗机。目前,这个系列中名号最响的当属代号为“威龙”的歼-20重型隐形战斗机,它的“皮肤”呈灰黑色,采用修长机身和小展弦比鸭式三角翼气动布局,英姿飒爽。而这条名为“乘风”的科技龙身形修长,脖子处有条纹喷气口,腹部有状如飞机翅膀的侧翼,科技感十足。


褐白相间的“遁地”龙的原型则参考自“银龙号”盾构机。它与上海颇有渊源,曾参建上海长江隧道、上海长江路隧道和上海郊环隧道,累计掘进里程已达15.8千米。


红白相间的“逐浪”龙参考了“雪龙号”极地科考船。


驭电”龙的原型则是“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堆型。


则灵”龙是五条龙中唯一一条古代科技龙,灵感则取自上述介绍的“龙骨水车”。


展厅现场,观众还能近距离欣赏1:1复原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模型、直径2.2米的“银龙号”盾构机,以及“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模型等。


这些大国重器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更是对龙创新进取、白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


头图为展览现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