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水相逢|在40℃的田间遥控农药喷洒!无人机植保飞手“汗滴禾下土”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0-07-22 17:42

摘要: 因为有了他们这群植保“飞手”的加入,才让更多农户的双手得到了解放,而高效的空中植保也让我们享受到了更多餐桌上的美食。

编者按:7月22日,大暑。阳光很烈,他们很美。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在这个夏天里,本报发起了“瓶”水相逢清凉接力行动,我们的记者将赶往城市各地,寻找户外作业的各行各业职工,把一瓶瓶水送到他们手中,送去一份关怀,传递一份心意。你我虽不相识,相逢便是一种“缘”。这瓶水,代表着这个城市对您的真诚致谢和祝愿,正如瓶上所写的那样:爱劳动,有好报!


一架无人机、一片水稻田、外加指定剂量的农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物品,都因为“飞手”周业燕而产生了交集。作为一名植保“飞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头顶烈日,忙碌在田间地头,通过手中操控的无人机,为种植的农作物精准喷洒农药。


越是酷暑,农田除虫洒药的植保飞行任务就越重。今天是大暑,也是上海“出梅”后迎来的高温日,记者来到了上海金山区的田头,亲身体验了一趟植保“飞手”的“高温飞行”。


无人机助力农耕解放农户双手


清晨5点,一轮红日缓缓升起。金山新浜村的田头,绿油油的水稻农田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被薄薄地打上了一层“金粉”。白鹭三三两两地站立在田间,好一片悠闲的乡村惬意之景。


(大片等待被植保的水稻农田)


此时,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之中,43岁的周业燕和他的工作伙伴——一台大型无人机已经准时抵达。在接下去的5个小时内,他将在这里完成200多亩水稻的空中农药喷洒植保任务。


周业燕的工作很特别,是当下的一种新职业——无人机植保员。它将无人机“飞手”和农作物的植保两种工作进行了无缝衔接。相比以往扛着锄头、背着农药桶的传统农耕模式,如今,聘请专业的“飞手”,只需一架“小飞机”空中作业,从播种,到施肥,再到打药植保,就算足不出户,农民们也能在家完成这一系列的农业操作。


田间作业犹如在晒“日光浴”


当记者赶到金山的水稻田间时,正逢周业燕开始进行植保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作业,校准指南针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将关系到无人机起飞后能否正常锁定作业方位,是避开电线杆等障碍物的关键之举。


调试工作完成后,周业燕又调配起了即将喷洒的农药比例。水放多少、农药配比多少,都是一门学问。“喷多了,稻子要焉儿,喷少了又没有效果。”周业燕说。


(周业燕正在做飞行前的准备工作)


很快,时间就来到了6点。就在周业燕忙碌的这一个小时里,气温也伴随着东边升起的太阳逐步升温。可别小看清晨6、7点的太阳,在农村空旷的田头,晒起来一点不打折扣。


众所周知,农作物的生长就依靠水和阳光,因此,农田里通常都不会有遮阳的地方,就是为了让每一苗水稻都有机会来个“日光浴”。而对于在田头作业的周业燕来说,这样的环境同于“裸烤”,因为没有一处地方可以用来避晒。


飞行经验足不足就看晒得够不够黑


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在了周业燕裸露在外的手臂上,但他却显得有些不以为然。当无人机腾空飞起之时,这一刻,周业燕彻底融入到了“我是飞手”的职业状态之中。只见他熟练地操控起手中的遥控器,2米的高度,在一片农田之上,机身携带的农药缓缓向下喷洒,均匀且有力。


尽管田间飞行无人机的难度比高楼林立的市区要简单不少,可周业燕依然不敢马虎。因为稍有不慎,还是会出现“炸机”的情况。如何及时避让田间的电线杆、途经的村民,这些都要靠他第一时间的操控。几乎每间隔3分钟,飞机就要落地补充农药,再次重新起飞,周业燕一刻不得闲。


虽然无人机的自动定位、高效作业解放了众多农民的双手。但鲜有人知的是,在植保飞防的作业中,人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无论飞行设备如何先进,植保“飞手”的重要性都不能忽视。


(田间作业日晒雨淋非常辛苦)


“其实,不是能够飞的无人机都叫植保无人机,也不是所有的‘飞手’都叫植保‘飞手’。” 周业燕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专业的植保“飞手”必须能够完成精准飞防作业的使命,除了丰富的作业经验之外,吃苦耐劳是必备条件。


周业燕的经验都体现在了两条黝黑的手臂上。在老百姓看来,晒黑可能等同于不好看,可在“飞手”眼里,这些黑肤色都是一种财富,是自己飞行经验的最佳证明。“我们看一个人飞行技术好不好,不用急着看他操控飞机,就先看他两条手臂有没有晒得够黑。” 周业燕笑称,这是业内不成文的规矩。


穿梭于40℃的田间和雨水“抢时间”


从5年前开始,周业燕成为了心意植保(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植保“飞手”,常年在田间地头和农作物打交道。“天气越热,农户们找我们喷洒农药的频率就越高。” 他说,因为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份都是除虫害的黄金期。这几天出梅了,雨水暂止,自己就要开始抢时间了。


有时候一忙起来,一天要打上五六百亩的农田,从太阳升起,一直干到日落。天气成为了他们是否外出作业的重要参考,“下雨天就不能打农药了,这样效果不好。” 周业燕说。


(每一次作业,周业燕都认真对待)


记者才跟着他在田间穿梭了没几趟,头皮里就冒出了汗。很快,汗水就从额头流到了脸上。没多久,胸前的衣服也慢慢透出了汗渍。而此时,仅是早上8点,打开手机上的温度,室外才刚刚30℃。


其实,每年的连日高温天,才是对“飞手”的真正考验。当火辣辣的太阳暴晒在田间时,农田里的温度差不多要接近40℃了。


可周业燕总说,自己早就晒习惯了,而跟着他一起晒惯了的还有头上的那顶帽子。“戴帽子倒不是因为怕脸晒黑,主要是为了遮一下眼睛,能够看清楚手里的超控显示屏。” 周业燕笑称。


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年来自己戴的帽子基本都被晒得褪了色。记者一看,果不其然,原本底色是黑色的帽子已经晒得变成了灰黑色,上面的汗渍清晰可见,而这些也都见证了一名“飞手”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和成长。


IMG_2384.GIF

(“瓶”水相逢,记者向“飞手”道一声:辛苦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仅上海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就超过了140万亩。每亩农田全年的打药植保数量在4-6次,仅靠人工植保操作工作量太大,劳动力有限。随着无人机植保理念的普及,现在,在上海的9个涉农区内,农民都已经开始逐步尝试通过无人机的空中飞行完成相关的农田作业。


如今,周业燕飞行植保过的农田已经超过了10万亩次。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群植保“飞手”的加入,才让更多农户的双手得到了解放,而高效的空中植保也让田间的农作物得以健康成长,让我们有机会享受到更多餐桌上的美食。这群活跃在田间地头作业的职工,用汗水为我们重新诠释了现代版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