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水相逢|工人一天喝5斤水不够补!电力架空线入地施工,地上如烤炉,地下似蒸笼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0-07-22 18:22

摘要: 工地上,绝大多数人都如徐锦亮一般年过五旬,年轻人都害怕的活,这帮老伙计们却在炎炎烈日下干得认认真真。

编者按:7月22日,大暑。阳光很烈,他们很美。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在这个夏天里,本报发起了“瓶”水相逢清凉接力行动,我们的记者将赶往城市各地,寻找户外作业的各行各业职工,把一瓶瓶水送到他们手中,送去一份关怀,传递一份心意。你我虽不相识,相逢便是一种“缘”。这瓶水,代表着这个城市对您的真诚致谢和祝愿,正如瓶上所写的那样:爱劳动,有好报!


“哗”!


一壶冷水当头浇下,55岁的徐锦亮甩了甩头上的水珠,叫道“真爽。”


水滴到地下,很快被旁边干涸的泥土所吸收,不过几十秒的功夫,老徐的短发再次被烈日给晒得半干。


这里,是位于进博会周边的闵行区朱建路架空线入地(开兴路至青浦界)工程最后一个工作井。干完这个活,3.5公里长的路面上,将再也不见一根电线杆。


工地上,绝大多数人都如徐锦亮一般年过五旬,年轻人都害怕的活,这帮老伙计们却在炎炎烈日下干得认认真真。


“哪怕少扎一个钢筋扣也不行,干活就得像个样子。”老徐摸了把脸上的汗,如此说道。


最热的时候就是“窗口期”


无遮无挡,阳光直射。周边唯一可以给人歇口气的地方,是一台挖掘机身下、位置有限的阴影区。


站在工作井的施工现场,哪怕什么事都不干,烈日之下,5分钟汗就能顺着脸颊往下滴。


地上是“烧烤台”,地下呢就是“蒸笼箱”——老徐和工友们如此形象地形容着作业环境。


整个工作井长12米、宽3.5米、深3米,是个不折不扣的“深坑”,为了架空线顺利入地,现场施工的工人们需要完成铺设垫层、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接管引线等一系列工序。


“这个工作井,一周左右的时间要干完。”市南供电公司闵行区架空线入地项目经理吴琪如此说道。换句话说,3.5公里长的工程,7月底前必须竣工。


吴琪表示,对职工而言,盛夏带来的酷热是一大挑战,但7、8月份恰恰是每年工程的“窗口期”,必须把控时间进度。


“天气热,混凝土浇筑后干得就快。前面不抓紧,到了雨季台风天,就会耽误整个工程。”吴琪如此说道。


再累也得干妥手上的活


今天,老徐和工友们的任务是要把工作井里的钢筋绑扎到位。


套铁丝、一扎一扭,伸进工具绕上几圈……看似挺简单的活,干不上两下,汗就要滴进眼睛里,“腌”得生疼。


尽管如此,千把根钢筋,每一个“扣”都不能漏。这是老徐对自己的要求。


“干活么,再辛苦也得做得妥当,不能出偏差。”徐锦亮说,“万一要是水泥浇筑完,出了岔子,再挖开来复工,可不就耽误事了。”


其实,对于老徐和工友们来说,今天的酷热不过是“小菜一碟”。


“干了十几年,上海哪个地方我们没去过,啥天气状况都遇过了。”徐锦亮笑着表示。


能“证明”这一点的,是他们的皮肤。59岁的王顺军开玩笑道,“你们要是在这干上一天,身上肯定是个‘V'字领,脸上脖子上说不定还要晒蜕皮。”


可王顺军、徐锦亮的皮肤,完全已是“黑里透红”,浑然一体,“我们早就蜕了几层皮了,都适应了。”


一天喝五斤水抵不上流的汗


施工之中,工人们时不时要从“深坑”上来透口气、歇一歇,当然还要补充水分。


记者带去的“爱劳动、有好报”矿泉水,自然成为了现场最抢手的“礼品”。一仰脖,500毫升的水一口气就能被喝得干干净净。


“这种天,起码要喝五斤水。”王顺军告诉记者,自己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喝下去的水全都变为了汗珠又流淌了出来。


架空线入地,是个特别辛苦的活。尽管收入不低,但如今年轻人肯干这个的,寥寥无几。在老徐、老王的这个班组里,大多年龄已超五旬。


“我儿子是发型师,早喊我别干了。”老徐笑着说道,“可我觉得自己身子骨还硬朗,也干惯了。”


据了解,这个工程7月底完工后,班组还要转战他方。今年,是架空线入地工程的收官之年,市南供电公司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要再完成38公里、共计33条架空线入地工程,其中徐汇区16条20.28公里道路,闵行区17条17.72公里道路,路段既有天钥桥路这样处于市中心的核心路段,也包含朱建路这样的进博会周边新建道路。


好在,吴琪告诉记者,施工过程公司创新采用了预制式电力排管,在生产厂家直接完成排管本体的浇筑与制造,待现场施工开挖完成后,直接将成型的模块吊入通道,可以实现敷设一段、覆土一段、通车一段的快捷施工方式,使得整个电力排管、工井的现场施工量与等待时间缩短50%以上,这对于徐锦亮、王顺军他们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消息。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