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阳光很烈,他们很美。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在这个夏天里,本报发起了“瓶”水相逢清凉接力行动,我们的记者将赶往城市各地,寻找户外作业的各行各业职工,把一瓶瓶水送到他们手中,送去一份关怀,传递一份心意。你我虽不相识,相逢便是一种“缘”。这瓶水,代表着这个城市对您的真诚致谢和祝愿,正如瓶上所写的那样:爱劳动,有好报!
申城近日持续高温。洋山港区广阔的水泥地面查验平台上,200多只“吸热利器”铁质集装箱成排垒放,堆放在里面的是即将运往世界各地,亦或是刚从全球运抵港口的各色商品和货物。
一个标准集装箱深12米,为了查验全部货物,海关查验关员们不得不钻进箱子深处,翻检查验;一个人平均每天要钻50-60个标准集装箱,经年累月,天天如此。而当室外阳光暴晒,温度超过35℃时,箱内已早早过了50℃……
四周无遮挡,高温下的集装箱如同“烤箱”
上午10点左右,记者跟车抵达洋山港区,偌大的场地上,堆放着大量货物、集装箱。太阳毫无遮拦地晒在白花花的水泥地面上,晃得人眼花。
上海海关所属洋山海关查验四科葛扬剑,正与另一名关员进行“掏箱”查验。
一个长12米的铁皮集装箱,工人先从最右边“掏”出一整列货物放在地上,接着由海关关员对其进行抽检。“报关单上申报的是出口海外的各类男、女服装,我们要核对品名、数量、规格等是否相符。” 葛扬剑说。
接近中午,阳光毒辣。记者露天站了十几分钟,已经被“烤”得坐立不安,而葛扬剑却“淡定”地顶着烈日,把货物一一从纸箱里卸出来,开包查验。差不多20分钟后,这批货物才抽检结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两人又钻进箱体内部,清点货物数量。
记者紧随其后钻进箱体内,一进去便有进了“烤箱”的感觉,热气扑面而来。由于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货物,人只能缩身在一条狭小的通道里通过。越往深处,越觉得闷热,即使摘下口罩片刻,仍好似透不过气来。才行走到一半,后背便已经汗湿了。
又过了一会儿,葛扬剑和同伴逐一清点完货物,确认与报关单上信息一致后,这才钻出了集装箱。此时,他们身上的蓝色制服已经完全湿透,在太阳下很快被晒干,结了一层白色的盐碱。
保证公正性,货物查验实行“两个随机”
海关系统查验进出口货物派单实行“两个随机”——“随机选择货物+随机派单给查验关员”。海关查验关员们会拿上各自随机派到的《海关货物查验记录单》等资料,至少两人一组步行或搭执勤车到附近的查验场干活儿。
为保证公正性,查验时,现场查验关员必须两人以上,开箱时货主也一定要在场。
此时,记者又跟随葛扬剑步行到查验平台尽头的一个集装箱面前。这其中的货物是一票出口到海外的非医用口罩。
“有些企业明明不具备出口防疫物品的资质,有时就会出现通过伪报非医用口罩的方式出口医用口罩等情况。”葛扬剑告诉记者,他们要做的是,现场核实货物是否将医用伪报为非医用,核实品名、数量,以及是否有霉变、污染、超出保质期、破损、参杂制假、以次充好等情况。
绝无懈怠,严查防疫用品出口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上海海关已连续查获多起违法出口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盒、护目镜等防疫物资案件。
事实上,在实行人工查验前,海关还会采用机器查验。“通过机器扫描,如果货物密度很不均匀,底部呈现为密集堆叠、整齐排布的特点。我们会初步判定该票货物夹藏嫌疑很大,要进行开箱查验。”葛扬剑说。
此前,某股份有限公司出口医用口罩申报为非医用口罩。该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上海某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向海关申报出口非医用防护口罩50万个。经布控查验,实际货物为医用防护口罩,该批货物系出口防疫物资。而当事人采取纸条粘贴遮盖产品外包装上的“医用”字样方式,涉嫌伪报。
交谈中,记者的胳膊偶尔碰到箱壁,有种被热水烫到的触感。“集装箱都是铁皮的,吸热、导热能力强。曾经有人量过,这种高温天,顶壁的温度在70℃左右。”葛扬剑解释道。
在这被戏称为“铁皮蒸笼”的集装箱中进行查验实为不易,蒸得发烫的箱壁和压抑的空间感,让普通人不想多待一秒,可海关查验关员们一待就是一天。从集装箱里出来,葛扬剑擦着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笑着说:“热倒没关系,回去换身衣服就好。”